advertisement

新手媽媽媽愛子心切,為了想寶寶健康長肉,當然會出盡渾身解數。但寶寶在健康成長路途上,都會走過成長的必經階段 ,例如厭奶期,令父母擔心寶寶營養吸收是否足夠。為了令各位新手父母掌握營養資訊,支持寶寶健康成長,我們特別訪問了註冊營養師吳嘉倩(Jovy) ,拆解新手媽媽對寶寶健康成長嘅種種迷思!

雀巢奶粉 長肉有計

 

迷思 1: 寶寶肥肥白白,便是健康指標?

Jovy: 寶寶吃得好、睡得好、便便好,便是最基本的健康指標。每次到診所或健康院檢查時,醫護人員都會量度寶寶的身高和體重,確保符合生長線成長趨勢。生長線分「年齡別身長」和「年齡別體重」。兩款都清楚標示不同月齡寶寶平均的身高及體重。若果生長曲線低於 3% 或高於 97%,就要注意寶寶是否有生長太慢或太快的問題,只要符合合理的走勢,沒有短時間內突然上升或下降超過二條曲線單位,那麼都是合理的成長。

從長遠來看,如果寶寶早期超重或過肥,他們成長後繼續肥胖以及患上糖尿病和其他相關健康問題的風險亦會增加。在短期來看,小孩超重和肥胖,對於他們的社交與心理方面會比正常體重的小孩有較多負面的影響,而健康相關的生活質量也相對較低等。近年來例如糖尿病和睡眠窒息等也越來越多發生在肥胖的小孩身上。

寶寶吃得好、睡得好、便便好,便是最基本的健康指標。雀巢奶粉 長肉有計

寶寶吃得好、睡得好、便便好,便是最基本的健康指標。

 

迷思2:家長如何替寶寶轉換配方奶粉? 轉換時需要注意甚麼1 ?

衛生署指出轉換奶粉沒有特定的過程,要視乎寶寶接受新口味的程度來調節。若他表現接受,家長可以直接以新奶粉取代原來的奶粉;亦可循序漸進地每天轉換一至兩餐新奶粉,直至把原來的奶粉完全取代。轉奶的時候不同的配方奶的添加成分 (例如鐵質、益生菌等) 會略有不同,家長替寶寶轉用配方奶粉時,可能會發現他的大便次數丶質地及顏色有所改變1

Jovy指出配方奶粉的蛋白質含量有機會比母乳高~1.5-2倍。而研究學說 (Early Protein Hypothesis) 指出若早期攝取較多蛋白質,會較易導致早期體重增長過度及增加日後肥胖的風險2。所以如果爸爸媽媽想幫BB保持健康的體重增長, 在選擇配方銜接的時候,可以多加留意蛋白質的含量。

 

迷思3  點可以幫寶寶追磅, 追上「成長線」? 要寶寶健康長肉,哪種營養素至關重要

要寶寶「長肉肉」,早期蛋白質的攝取對體格成長至關重要。體重過輕固然不好,但過重同樣對健康有長遠影響。研究顯示,如果寶寶在初生頭1年攝取過多蛋白質,會增加未成熟的代謝負擔,反而影響寶寶的代謝成長,增加日後肥胖的風險3。所以,為寶寶選擇優質而適量的蛋白質才是最重要。

Jovy指出母乳是最好的,因為母乳含有優質而適量的蛋白質,每100毫升的母乳便含有 0.9-1.2克蛋白質3,公認為標準含量。若寶寶需要混哺(即俗稱半母乳、半奶粉),記得留意不同配方的蛋白質的含量,要僅記蛋白質是「過猶不及」。

另外,蛋白質是由不同的胺基酸組成。而胺基酸的比例原來也和寶寶的代謝成長有關係。牛乳的胺基酸比例未能完全切合寶寶需要,而其中某些胺基酸過高便會造成代謝負擔,增加脂肪積聚和體重增長迅速,增加肥胖的風險3。結論是無論含量和質量都對寶寶的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關係,爸爸媽媽都需留意。

雀巢奶粉 長肉有計

優選「高質優量」蛋白質,配合均衡運動及飲食,支持寶寶健康長肉。

 

 迷思4:寶寶肥嘟嘟就會病少啲? 哪些關鍵營養素好支持寶寶免疫發展?

Jovy:不一定! 初生寶寶的免疫力會較低 4 。但暫時未有研究顯示,寶寶體重與免疫力有直接關係。相反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出生時的體重可能與感染住院風險有關5。 母乳是寶寶的天然食糧。寶寶出生後的首兩年,自我製造抗體的能力較低,容易受到感染。母乳,特別是初乳,含天然抗體(IgA)、活細胞、酵素、母乳低聚糖等,有抗菌、抑菌、殺菌的功效。可增強寶寶的免疫力,預防多種疾病,減低腸道和呼吸道感染的機會6

 

當中母乳含超過200種HMOs母乳低聚糖,屬母乳第3大固體成分,有助支持寶寶免疫力發展7。研究發現HMO主要分為3大結構類別 (酸性HMO, 核心HMO, 中性HMO) 。早期研究顯示每種HMO都有不同的獨特結構和免疫功能,或有助多方面守護寶寶免疫力, 並非一隻HMO可以做到。不同的HMOs (包括2’FL、D’FL、LNT、3”SL、6’SL)有不同的免疫功能包括: 阻截不同的病原體生長和感染風險; 抑制不同的發炎因子,同時支持不同的益菌生長8-22

另外要注意的是,除了HMO之外,想為孩子增添免疫保護,父母亦可留意寶寶飲食中益生菌的攝取。人體當中的免疫球蛋白 (lgA)又稱抗體,對免疫功能有着重要作用。 母乳含有豐富的益生菌及雙歧桿菌(Bifodobacterium),而BL益生菌組合是雙歧桿菌的重要成員之一。

醫學研究顯示,剖腹出世的寶寶在攝取添加了BL益生菌的配方奶後,免疫球蛋白(IgA)的分泌在接受疫苗後增加達4倍之多,顯示BL益菌有助支持抵禦力23

 

雀巢奶粉 長肉有計

留意含5HMOBL益生菌組合,同時具高質優量蛋白的配方奶粉。

 

雀巢®能恩全護® INFINIPRO®升級配方- 昇華萃乳力量。

  • 尊貴升級版蘊含5種當中含量最豐富的 HMOs 組成 5HMO Complex^ (2'FL, LNT, 6'SL, 3'SL, DFL),全面覆蓋3大HMO類別,進一步優化多樣性、含量及功能**。同時糅合L. 活性益菌 (B.Lactis) ,組成活性萃乳成分。研究顯示HMOs 及B. lactis 益生菌有助支持寶寶腸道健康及免疫發展7,23
  • 萃乳蛋白,提供高質優量的蛋白質,支持寶寶健康長肉
  • 較易消化的100%乳清蛋白,通過獨特精準切割水解技術, pHF-W# 有助降低牛奶蛋白致敏性, 防敏同時易消化24,25

 

需配合均衡運動及飲食
* 運用雀巢在嬰幼兒代謝及免疫方面的頂尖科研研發而成。
蘊含多元營養維他命A、C、D及鋅有助支持免疫力。
**與前配方相比
#NESTLÉ®NAN®INFINIPRO®含與GINI研究中的BEBA® HA相同的100%乳清部分水解蛋白 (pHF-W)
^ 2‘FL、LNT、6’SL、3’SL和DFL (屬於HMO 類別,非源自母乳) 每100毫升沖調液含42毫克 。重要聲明:母乳是嬰兒最好的食物。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寶寶出生的首六個月全以母乳餵哺,雀巢公司對此全力支持,而且支持在醫護人員的建議下在約六個月引入副食品的同時持續餵哺母乳至兩歲或以上。 雀巢®能恩全護®4號奶粉為3歲以上健康兒童配製的配方奶粉,並非為母乳代用品。

 

References:

  1. FHS (HK). (Revised 01/2021). Guide to Bottle Feeding- How to prepare infant formula and feed your baby safel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fhs.gov.hk/english/health_info/child/12146.html
  2. Luque, V., et al. (2016). Nutrition and metabolic insights, 8(Suppl 1) , 49–56.
  3. Weber, M., et al. (2014). Am J Clinc Nutr,99, 1041-1051.
  4. Johns Hopkins All Children’s Hospital (2021). Neonatal Infection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hopkinsallchildrens.org/Patients-Families/Health-Library/HealthDocNew/Neonatal-Infections
  5. Hviid, A. & Melbye, M. (2006).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65 (7); 756-761.
  6. FHS (HK). (Aug 2014). Why should I choose to breastfeed my bab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fhs.gov.hk/english/health_info/faq/breastfeeding/BFQA001.html
  7. Bode, L. (2012). Glycobiology, 22(9) , 1147-1162.
  8. Alliet P, et al. (June 2020). Abstract at the 6th WCPGHAN, Copenhagen, Denmark.
  9. Laucirica, D.R., et al. (2017). J Nutr,147(9),1709-1714.
  10. Duska-McEwen, G., et al. (2014). Food Nutr Sci,5,1387-98.
  11. He, S., et al. (2016).Gut, 65(1), 33-46.
  12. Storm, H. M., et al. (2019). Global Pediatric Health, 6, 1-10.
  13. Rochat, F., et al. (June 2020c). Abstract presented at: 6th WCPGHAN, Copenhagen, Denmark.
  14. Cravioto, A., et al. (1991). J Infect Dis,163(6), 1247-55.
  15. Lin, A.E., et al. (2017). J Biol Chem, 292(27), 11243-11249.
  16. Kim, J., et al. (2019). Infect Immun, 87(1), e00694-18.
  17. Yu, Z.T., et al. (2016). J Nutr,146(10),1980-90.
  18. Ruiz-Moyano, S., et al. (2013). Appl Environ Microbiol,79(19), 6040-9.
  19. Kavanaugh, D.W., et al. (2013), PLoS One, 8(6).
  20. Goehring, K.C., et al. (2016). J Nutr,146(12), 2559-66.
  21. Newburg, D.S., (2016b). J Thromb Thrombolys, 42(1), 46-55.
  22. Allen, J.M., et al. (2019). Front Immunol,10, 1774.
  23. Holscher, H. D., et al. (2012). JPEN, 36(1), 106S-117S.
  24. Billeaud, C., et al. (1990). Eur J Clin Nutr, 44, 557-583 .
  25. Gappa, M. et al., (2020). Allergy, 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