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何雁詩(Stephanie)和鄭俊弘(Fred)的兒子鄭讚廷(Asher)於1歲半時,經專家評估確診患上罕見遺傳病「天使綜合症」。近日,何雁詩疑於家中拍片,她咬着手機拍攝2歲兒子Asher玩「自轉挑戰」的反應,不過行為卻惹來批評。認為她的做法太危險。其實不用做高難度動作,都可以在家為孩子進行感統訓練,下文將與大家分享職業治療師錢韋婷推介的家居感統小遊戲,即看詳情!

 

何雁詩兒子患天使綜合症    需訓練及入讀特殊學校

天使綜合症是由於第15條染色體的UBE3A基因缺失或異常基因表達引起。罹患此症的小孩,臉上常有笑容,缺乏語言能力、過動,且伴有智障。由於患者多面帶笑容,故命名為「天使綜合症」。何雁詩與鄭俊弘自兒子1歲半確診後,去年底曾帶同兒子Asher遠赴美國接受為期3星期嘅密集治療,為兒子四出奔走尋求治病良方;早前兒子順利入讀特殊幼稚園,令二人十分鼓舞。

 

(圖片來源:IG@fredcheng83)
何雁詩和鄭俊弘的兒子鄭讚廷(Asher)於1歲半時,經專家評估確診患上罕見遺傳病「天使綜合症」。(圖片來源:IG@fredcheng83)

(圖片來源:IG@youcanfly_asher)
何雁詩與鄭俊弘早前帶兒子到美國接受密集式治療。(圖片來源:IG@youcanfly_asher)

何雁詩與兒子興奮互動被網民評攻擊

日前何雁詩在社交平台分享與兒子「自轉挑戰」的片段,卻惹來網民批評圍攻。網民觀察後指出,兒子Asher似乎有些害怕,更批評何雁詩「冇腦」,擔心她甩手會導致兒子墮地受傷,或咬不穩手機而擲中兒子。

 

(圖片來源:IG@honganc)
何雁詩日前抱仔仔忘形自轉,亦不忘拍片記錄兒子反應。(圖片來源:IG@honganc)

(圖片來源:IG@honganc)
兒子對媽咪的抱抱自轉似乎十分受落。(圖片來源:IG@honganc)

(圖片來源:IG@honganc)
何雁詩抱住仔仔自轉的動作被網民群起指責大肆批評。(圖片來源:IG@honganc)

(圖片來源:IG@honganc)
(圖片來源:IG@honganc)

何雁詩被網民質疑過後,解釋原來「Fing仔」是治療的一部份,她表示:「其實Asher每次係物理治療同職業治療都會吊住係個swing到fing 10分鐘左右,原因係可以增強佢coordination,空間感同core control,所以喺屋企有時候我地都會咁同佢玩,每次佢都笑得好開心。我相信無父母會做d傷害自己小朋友嘅事情。」

不過在何雁詩認真回應後,仍有網民質疑,相信Asher做物理治療時,保護措施會更齊全,覺得何雁詩應該將治療交給更專業的人士,以防發生家居意外。

 

5個安全有趣家居感統遊戲

面對網上對居家親子互動方式的爭議,我們更應該關注如何在安全、專業指導的前提下,讓孩子在家也能進行有效的感統訓練。想為小朋友提供感官刺激,並寓學習於遊戲,家長可透過一些在家也能輕鬆玩的趣味小遊戲,提升孩子的手眼協調、肌力與專注力,同時促進情緒穩定,好處多不勝數!

這些遊戲不僅器材簡單、易於操作,更能讓親子一同參與,在遊戲中達到放電與學習雙重效果,遊戲不單止針對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小朋友,一般小朋友也適合與家人一起試玩,除了可以居家放電,對於訓練手眼協調、鍛練體能等各方面都有好處!以下為大家介紹5個0至6歲居家放電感統小遊戲,大家也可以就著家居的大小、個人喜好,以及孩子年齡發展調整遊戲玩法內容,為小朋友製造驚喜!

 

家居放電感統小遊戲 1. Give Me Five(適合年齡:2至6歲)

遊戲規則:
家長將手放在胸口、肩膀等不同高度間,並不斷變動位置,孩子需立刻反應擊掌,可以搭配音樂或者數數練習,約15至20次一回合。

家居小遊戲

這是一個結合肢體動作與專注力訓練的互動遊戲。家長將手放在胸口、肩膀等不同高度並持續變換位置,孩子需要立刻反應與家長擊掌。遊戲中可以搭配音樂或數數節奏來增加趣味性,每回合進行約15至20次。透過不斷變換的手部位置與孩子的快速反應,能有效訓練手眼協調能力、持續專注力,同時也有助刺激和鍛練孩子手腦協調能力。

若想增加挑戰性,也可以變化動作速度,或是要求孩子每次擊掌前都要先蹲下再跳起,讓活動更具變化與難度。

 

家居放電感統小遊戲 2. 跳躍轉圈圈(適合年齡:2至6歲)

遊戲規則:家長坐在地上將腳打開呈現V字型,孩子站於家長的腳邊,依序跳過左腳、右腳再繞過家長身後一圈回來原點重複數次。小朋友每完成一個指令,可以把拼圖或積木放在一旁,完成一次拿一塊,以鼓勵小朋友奪取高分,賺取成就感。為了增加樂趣與動機,可以在完成一定次數後給予拼圖或積木作獎勵。

這個遊戲有助提升孩子的下肢肌力,還能促進動作計劃能力和前庭覺的發展。若要調整遊戲難度,可以鼓勵孩子單腳跳躍,或是讓家長隨機改變雙腳的開合程度,讓孩子判斷跳躍時機與空間距離,進一步提升挑戰性與反應力。

家居小遊戲
家長與小朋友玩遊戲時,可以積木或任何玩具計分作獎勵。

 

家居放電感統小遊戲 3. 滾球大挑戰(適合年齡:3至6歲)

遊戲規則:家長將球滾向小朋友,小朋友要跳過不能碰到

家居小遊戲

這個遊戲以滾球和跳躍為主軸,讓孩子在移動中練習判斷與控制身體。家長滾動一顆球朝向孩子,孩子必須在球經過時跳起來避開,不能讓球碰到自己。透過這種方式,孩子能夠鍛鍊下肢力量與動作計劃能力,同時刺激前庭系統的穩定性。

遊戲中也可加入更多變化,例如限定孩子只能在一個特定範圍內跳躍,或是使用不同顏色的球,增加遊戲的趣味性,例如當看到紅色球時要跳過,看到黃色球則要踢回去,藉此提升認知與動作的整合能力。

 

家居放電感統小遊戲 4. 幼兒扭扭樂(適合年齡:2至6歲)

遊戲方法:利用不同顏色的地墊圖象,配合適當指令,訓練小朋友的反應與身體協調能力。

現時市面有不少為家居而設的地墊小遊戲,如十分流行的「扭扭樂」不單有趣好玩,亦容易收納。透過玩遊戲可以讓小朋友訓練手眼協調、增進知識,亦是促進親子感情的大好時機!

家居小遊戲

家長除了跟足遊戲的官方玩法外,亦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調整遊戲玩法與指令內容,例如2到3歲的孩子可以根據指定顏色踏跳;3到4歲的孩子則可以加入排除概念,如「紅色是炸彈不可以踩」;而4到5歲的孩子則可挑戰記憶順序,依照指示的顏色序列跳躍。

這類遊戲除了強化下肢肌力與前庭覺外,也能訓練動作計劃、工作記憶與顏色辨識能力。隨著孩子的能力成長,可逐步提高指令的複雜度。

 

家居放電感統小遊戲 5. 齊齊做家務(適合年齡:2-6歲)

透過邀請小朋友一起做家務,如曬衣服、拖地、掃地、擦桌子等,不僅能培養生活自理能力,同時也是一種有效的本體覺刺激活動。

以上需要用到手臂力量的動作,有助於孩子情緒穩定與姿勢控制。此外,與孩子一起下廚也是很好的選擇,例如搓麵粉製作曲奇、麵包、湯圓等活動,都能讓孩子在遊戲中獲得感官與動作的同步發展。

這樣的親子共學過程,除了增強親子關係之外,也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學習責任感與成就感,是非常實用且具多功能性的居家活動。此外,家長亦可以像超市儲印花活動一樣,引入獎分制度,令小朋友的學習進度更加具體化,鼓勵小朋友參與家務,讓他們更投入這項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