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需要父母的關懷愛護。但若孩子與別的孩子有所不同,而需要額外照顧時,旁人善意的「指導與教路」、自稱「為你好」的評論,也可能對父母二次傷害。星媽陳嘉寶 (Anjaylia) 日前在社交平台Threads分享女兒天生遠視的經歷,直言身邊不少人急著「教路」,甚至指責她的育兒方式,讓她心力交瘁。Anjay分享後另一星媽何雁詩表示認同。原來學前兒童視力問題相當普遍,下文後段將解構學前兒童4大常見視力問題,以及指出症狀端倪,家長們多加留意,及早發現。
Anjaylia陳嘉寶在Threads分享表示,「很多人都會抱持善意為你的孩子着急,覺得為什麼你有問題看不見,也不這樣、那樣做。然後拋出很多自己的經驗之談或知識、見解。」然而這類人的反應卻令Anjay更難受「你要是回應了,解釋了情況和自己的做法,對方都不會聽進去,總是覺得你的方法是錯的,甚至會替你的孩子不值,心疼孩子…你要再多説兩句或是表示不認同,你便是卻情、辜負善意、人家好心無好報…」她更直言此等「好意」對她來說「其實只是二次傷害」。
她又不厭其煩解釋女兒視力狀況:「小女天生遠視,看了不只一個醫生,上網看書遍尋各項資訊,得到的答案是還沒有任何醫學研究能找到起因(沒有遺傳因素)。」她又強調自己早已多方求醫、配備專業眼鏡並配合訓練,但外界的「善意」指導,卻令她更覺受傷。她續指:「大多數天生遠視的人,都真的只是天生。但情況也不是特別嚴重,只需要戴眼鏡矯視和每天做一些簡單訓練即可。 剛知道情況時,她三歲。我也心疼哭了,找了不只一個最好的醫生,配了最好的眼鏡,購入了不少訓練的儀器和工具來每天陪她訓練…」
帖文發出後,新手星媽何雁詩也加入留言「絕對身同感受」,二人互相安慰。她留言表示深深體會到面對孩子需要面對治療的挑戰,卻被旁人指點的痛苦。何雁詩的兒子Asher確診罕見遺傳病「天使綜合症」(Angelman Syndrome),曾因拍攝兒子玩「自轉挑戰」的互動片段遭網民批評「危險」。儘管她解釋這其實是物理治療的一環,仍有質疑聲浪認為「治療應交給專業人士」。兩位媽媽的經歷凸顯了一個現實:當外界以「愛之名」介入育兒決策時,真正受傷的不只是孩子,更是那些日夜守護他們的父母。
Anjaylia感到被旁人言語傷害背後,是對孩子的愛與堅持。女兒的遠視狀況被評論,亦與現時學前兒童出現視力問題日催普遍的情況有關,以下羅列0至6歲學前兒童常見的視力問題,以及如何及早發現的觀察提示,讓父母們透過觀察孩子日常生活行為,及早發現孩子視力問題的潛在風險,及早為孩子提供適切的治療,有效把握治療黃金期,令小朋友視力得以改善。
孩子的眼睛是探索世界的第一扇窗,但許多視力問題在幼年期不易察覺,若未及早發現,可能影響終身視覺發展。以下四種常見的學前兒童視力問題,家長務必提高警覺:
遠視是學前兒童視力問題中最常見的類型之一,因眼球較短或角膜曲率過平,光線聚焦於視網膜後方,導致近距離物體模糊。典型症狀包括瞇眼看書、歪頭看電視、閱讀時眨眼頻繁,甚至因視力疲勞出現頭痛。家長可透過觀察孩子是否常抱怨「字會跑動」或「看不清楚玩具細節」來初步判斷。定期進行散瞳驗光尤其重要,尤其是家族有高度遠視史的孩子,建議1歲起每半年檢查一次。若確診需戴眼鏡矯正,可搭配視覺訓練(如穿珠子、拼圖),強化聚焦能力。
近視是近年學前兒童視力問題中快速攀升的隱憂,因眼球過長或角膜過彎,使遠方光線聚焦於視網膜前,導致看遠模糊。主因包括用眼過度(如長時間盯螢幕)、戶外活動不足。家長需留意孩子是否習慣貼近螢幕、看黑板時瞇眼或揉眼睛。
每年定期測量眼軸長度至關重要,若一年增長超過0.3毫米,需警惕近視惡化。預防方面,增加戶外活動至每天2小時,陽光刺激多巴胺分泌,有助抑制眼軸增長。
弱視(俗稱「懶惰眼」)因視覺發育期雙眼刺激不均,導致單眼視力低下。大腦偏重一側,患眼視力遲滯。
弱視是非結構性學前兒童視力問題中最需早期干預的疾病,其成因是大腦與視神經發育失衡,導致單眼或雙眼視力無法正常發展。常見原因包括斜視、屈光參差(兩眼度數差異大)或先天白內障。家長可在醫生診斷後,用遮眼測試觀察孩子是否抗拒遮蓋某一眼,若有上述情況,可能因為其中一眼視力偏弱,未能單觸清楚看到眼前景物。
6歲前是弱視患者黃金治療期,需透過戴眼罩、眼藥水或手術矯正潛在問題。此外,設計「獨眼遊戲」(如用單眼玩接球),能提升弱視眼的使用頻率,促進視覺發育。
斜視是學前兒童視力問題中易被忽略的症狀,指雙眼視線無法同時對準目標,可能因眼外肌不平衡或神經控制異常引起。孩子可能出現「鬥雞眼」或外斜視,長期未治療易導致弱視或立體視覺缺陷。
拍照時,可以觀察角膜反光點是否對稱,或孩子是否常常側著頭看人。若發現眼位異常,需盡快就醫評估是否需配戴稜鏡眼鏡或手術調整肌肉。透過「追視遊戲」(如追蹤移動的燈光)訓練雙眼協調性,也能輔助改善症狀。
從Anjaylia到何雁詩,兩位媽媽的故事提醒我們:當孩子需要特殊照顧時,外界的「善意」若缺乏同理心,不單止很可能幫倒忙,更容易對身為父母者帶來二次心理傷害。而對於0至6歲學前兒童視力問題,家長只需牢記以下原則:定期檢查、觀察孩子日常行為,以及信任專業醫療建議,切忌誤信偏方 。若發現孩子有異於同齡表現,應尋求專業醫療協助。畢竟父母永遠是最懂孩子的人,而理解與支持,才是幫助孩子健康成長的最佳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