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在香港已成為婦女最常見的癌症之一,了解乳房健康至關重要!我們將分享有關乳癌篩查、檢查方法、常見症狀及治療過程的資訊,幫助大家更好地認識和關注自身的健康。立即了解如何保護自己,並鼓勵身邊的女性一起重視乳房健康!以下由李雪盈醫生為大家解答關於女性乳房健康的二三事!
乳癌是本港婦女最常見及死亡率第三高的癌症。在2022年,乳癌佔本港婦女癌症新症總數的28.6%。此外,香港是亞洲高乳癌發病率地區之一,而婦女患乳癌的個案在過去20年增加三倍。
乳房造影檢查有傳統2D 以及3D造影之分。2D 造影每次從單一角度拍攝一張X光片,3D乳房X光造影每次能夠從多角度拍攝數十張X光片,影像清晰度更為理想。檢查時需赤裸上身站立於乳房造影X光機前,並依照指示將乳房放在檢查台與壓板之間,壓板會分別上下和左右夾著乳房以進行X光攝影,每邊兩幅。報告由放射科醫生撰寫,如有可疑鈣化點或其他異常,醫生會講解,或需抽取組織化驗。
香港現時未有全面人口乳癌篩查計劃。政府專家工作小組建議,44至69歲婦女如有某些個人化乳癌風險因素 (例如直系親屬曾患乳癌,曾患良性乳腺疾病,從未生育等等),罹患乳癌風險會增高,應考慮每兩年一次乳房造影檢查。就個別屬於高風險婦女(例如確認帶有BRCA1/2基因突變、有強烈家族乳癌或卵巢癌病史等),她們應諮詢醫生意見,作個別評估接受每年一次造影及定立開始篩查的年齡。
很多女性一旦發現乳房不適,就會聯想到乳癌,但其實也有可能是良性問題。女仕乳房組織會受很各種因素影響而有所變化,例如年紀,荷爾蒙分泌,懷孕及哺乳,藥物等等常見的乳房問題有良性腫塊、乳房疼痛及乳頭分泌。
乳頭分泌大多是由乳腺受內分泌刺激而產生,兩側乳頭分泌正常可見於剛生產過後哺乳期、又或腦下垂體腫瘤引致過多催乳激素所致。此外,服用某些精神科藥物、降血壓藥,甚至避孕藥也可導致這一現象,醫生會視乎需要更改藥物。乳頭分泌若含膿及伴有紅腫或疼痛,則可能是乳腺發炎。如單邊分泌內有血,便需立刻找醫生檢查,以排除是否有患上乳癌的可能。
大多數的乳房腫塊是良性的,如纖維瘤,乳腺囊腫 (水囊或水瘤) 等,這類腫塊不會轉變為乳癌。假如腫塊在影像上有可疑,則應考慮進一步抽針檢查。
乳房纖維瘤是乳房纖維組織增生,大部分沒有徵狀,很多只在自我檢查或由醫生檢查時才被發現。如有需要,可以利用幼針抽取組織作進一步化驗,假如證實細胞組織是良性而沒有徵狀,毋須馬上動手術並可監察。不過,倘若纖維瘤的體積不斷增大或引起不適,便有需要動手術切除,因此患者應時常留意乳房變化。
乳腺水瘤並無惡性,一般可以靠超聲波分辨水瘤的性質,較複雜的囊腫有需要作活組織檢查,而較簡單的則無須接受進一步手術治理。但倘若較大的水瘤有令患者感到不適,醫生亦可用幼針把囊腫內的液體抽走,令腫塊即時消失。由於抽針後水瘤可以復發,患者須定時自我檢查。
衞生署轄下婦女健康中心、四間母嬰健康院及18間長者健康中心,用以風險為本的方式為合資格婦女提供乳癌篩查服務,並會按風險評估,轉介婦女接受乳房X光造影篩查。
醫管局各醫院聯網現時有14間醫院提供乳房X光造影及乳房超聲波造影檢查服務。一般而言會先由乳房外科醫生評估,然後會根據病人情況作出判斷,再作轉介病人作乳房X光造影檢查或超聲波檢查,以及後續跟進及治療。
常見應用於乳癌的手術有全乳房切除及局部切除兩大類,因應病人病情,腋下淋巴亦需要做手術,又或需要考慮重建手術。一般而言手術在全身麻醉下進行,外科醫生會透過觸診丶超聲波或其他定位方法確定病變的位置,務求切除腫瘤範圍並連同足夠的健康組織切割邊緣。需要時會於傷口部位植入小金屬夾,用作標示腫瘤原來位置供日後電療用。另外,有需要時會安放引流管以防血水積聚,最後用縫線縫合傷口
治療的副作用及康復時間因人而異。治療可能會帶來身體上的不適,也會帶來心理上的精神壓力。正面積極面對,接受家人朋友的關懷和支援,適當的術後復康運動,加上足夠的休息時間,大部份人都可以慢慢回復和以前一樣的生活。假如你有困難不安,可以向醫護人員又或者病友組織傾談。
可選擇去疤產品,要有臨床實證效果的成份,如2013年出版的醫學文獻《亞洲疤痕處理指引》,都將矽視為去疤首選。另外,例如是否有美國FDA的認可,及是否為原裝進口等,以確保產品品質,像是「維他命C酯」,能加強淡化疤痕的效果,在選擇比較時也可列入考慮。對於不規則的疤痕上,矽凝膠在使用上更為方便。
李醫生於2009年畢業於香港大學醫學院,其後於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受訓並完成外科專科訓練,取得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香港外科醫學院院士及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資格。受訓期間曾到韓國台灣參與訓練,並獲晉升為外科副顧問醫生。現時任職私家醫院,為病人提供一般外科服務,並主力為女士提供乳腺疾病的檢查以及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