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氣溫不算全球最高,但是每到夏天,總令人感到翳悶,與天氣潮濕有密切關係。春夏時份,不少人都會遍尋祛濕良方。到底是否香港環境潮濕,令到脾胃差、繼而影響健康?而針對腸胃幼嫩的幼童與小孩,又應該如何祛濕消暑?我們找來註冊中醫關証顥,為大家從中醫角度分析暑濕緣由,並推薦解決暑濕的良方。
中醫認為「濕氣重」的常見成因及與環境飲食的關聯。濕氣重的成因主要分為外濕與內濕兩大類。外濕是指環境潮濕,如梅雨季節、居住環境通風不良或濕度過高,濕氣透過皮膚毛孔侵入人體。內濕則多因脾胃運化功能失調,水濕代謝不暢,導致濕氣滯留體內。除此之外,夏天天氣酷熱,不少人選擇食用生冷、油膩、甜膩食物,以為可以達到消暑效果,然而大量進食生冷食物,卻會損害脾胃,削弱其運化水濕的能力,從而加重濕氣。
小朋友正在發育階段,年紀較小的幼童,免疫系統尚未發展完成,體質較弱。正值夏季濕熱易困身,便會容易出現疲倦、消化不良、濕疹等症狀。一般建議幼童從1歲開始,在潮濕炎熱季節出現了上述狀況後,便需要開始注意祛濕消暑。
為了避免暑濕影響健康,小朋友在夏天要特別注意忌食煎炸油膩、生冷、辛辣刺激食物,並要避免過多冷飲冰品,以免損傷脾胃。飲食宜清淡,多補充水分。
日常飲食方面,父母可將冬瓜、荷葉、西瓜、赤小豆等溫和利濕食材加入日常湯水當中。亦可鼓勵幼童午睡,保持充足休息,可有助強健體魄,減低暑濕對幼童身體健康的影響。
夏季宜清淡易消化,多食苦瓜、西瓜、綠豆、荷葉、冬瓜、薏仁、赤小豆、蓮藕等清熱利濕食物。忌油膩、煎炸、生冷、甜食、海鮮、菇菌類及過量冷飲,因這些易損傷脾胃,促使濕氣積聚。
常見消暑祛濕茶飲有冬瓜茶、綠豆湯、玉米鬚茶、陳皮茯苓茶、薏米紅豆茶等,均有清熱解暑、利水排濕功效。冬瓜薏米湯、荷葉冬瓜湯、燈芯草冬瓜湯等湯水適合夏季飲用,健脾祛濕兼清暑。
夏季暑熱不僅因天氣炎熱,體內積熱多因飲食不節制(過食辛辣燥熱食物)、熬夜、情志不暢導致氣滯化火,以及體能過度消耗引發陰虛火旺。中醫講究陰陽平衡,暑熱即陽氣過盛、陰液不足,需用清熱藥物調理。以下是中醫常用祛濕藥材與方劑:
脾虛濕困者:用黨參、白朮、茯苓、薏仁等健脾益氣藥材。
寒濕中阻者:用乾薑、蒼朮、厚朴等溫陽燥濕藥。
濕熱內蘊者:用黃連、黃芩、苦參等清熱燥濕藥。
另外,中醫亦會處方四神湯,「四神」即茯苓、芡實、蓮子、淮山,性平和,適合脾虛濕困體質者。但亦非所有人適用,孕婦及體虛者需遵醫囑下服用。
除了飲食與中藥調理外,中醫亦會按個別情況,選擇以按壓穴位、針灸、刮痧等方法,為患者健脾祛濕、散熱消暑。按壓穴位可改善濕氣阻滯引起的疲倦和食慾不振;而刮痧則可通過刺激皮膚,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和散熱,幫助排出體內暑熱與濕氣。
上述方法適合輕度中暑、陰暑體質者。禁忌包括孕婦、經期女性、皮膚有傷口、嚴重慢性病患者及體虛者。另外中醫亦會以薑入饌、使用拔罐等保健方法,原理是透過溫陽散寒、促進血液循環來驅走身體的濕氣,達至改善脾胃、增強免疫力之效。
總括來說,中醫針對暑濕的治療方法多不勝數,然而每人的體質與耐受性不盡相同,如需個別體質診斷與調理,建議諮詢註冊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