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港隊花劍代表、人稱「大師兄」的張小倫(Shawn),自退役劍擊運動員後,經營劍擊學校的他經常接觸不同學生,本應與學生相處冇難度;不過,早前張小倫宣布升呢成為準爸爸,近日擔任「ADHD關注周」星級大使,也表示對父母的壓力和挑戰有了更深的體會。張小倫以其豐富的教學經驗,分享了如何發掘ADHD學童的獨特潛能,以及教學心得。此外,當子女確診患有ADHD,家長在教養上注意7大重點,協助孩子改善和適應自身的情況。


從頂尖運動員轉型成為劍擊教練,張小倫在教學過程中接觸到不少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特別是ADHD學童。Shawn表示,每個小朋友都是獨一無二的,面對ADHD的小朋友,更應接納其特質,發掘潛能,而不只是關注其短處。張小倫坦言,這些孩子在初學時往往會遇到困難,「劍擊需要很專注,動作要很穩定,但ADHD的小朋友是站不穩的,他在不停地動,專注不了。」

在張小倫眼中,ADHD學童不是「有問題」,而是擁有與眾不同的「節奏」。因此,在教學上也有不一樣的節奏。「玩5分鐘,認真5分鐘;再玩5分鐘,認真10分鐘,學員會慢慢享受過程,教學自然事半功倍。」他認為,讓ADHD學員邊玩邊學,最為奏效。

對於劍擊運動,張小倫認為ADHD孩子的高能量和活躍特質反而是優勢。「佢哋係唔會攰㗎!如果我要選擇打劍嘅小朋友,我反而喜歡活躍的。」他更解釋,劍擊需要興奮感,而當這些孩子長大後,學會將興奮轉化為高度集中,便能在對決中發揮出色。

可是,他觀察到很多家長並不了解子女的狀況,只會覺得孩子不專心、浪費時間,繼而責罵,從而令小朋友形成無形的心理壓力。因此,張小倫自有一套教學方法,就是先請家長暫時離場。「我會跟家長說,不如你去喝杯咖啡,等他下課的時候再接他。你不在的時候,他可能會好一點。」
延伸閱讀 >> ADHD過度活躍症|多動兒童調節行為由飲食開始:6大營養素改善學習與生活
當子女確診患有ADHD,家長在教養上需要注意,而協康會建議以下7個小貼士,協助孩子改善和適應自身的情況。

首先,家長應調節自己的心態,處理小朋友的行為問題時,要給予更多耐性,了解小朋友並不是存心與你對抗,只是專注力不足或過度活躍症並不由他控制。家長應該體諒並接受孩子的情況,陪伴他一起面對挑戰。

當我們辨識到孩子是因為一些外在原因而分心,我們便可以進行環境調節。例如,若孩子做功課時容易被玩具分心,我們可以拿走玩具;如果孩子很喜歡看窗外的事物,便可以在溫習時放下窗簾。

一些患有ADHD的小朋友因為掌握運用時間的能力較弱,所以做事過程中會經常出現拖延的情況,家長可以設定時間表,以圖像或文字的方式,列明進行各種活動的時限和步驟。

當小朋友出現行為問題,家長首先要了解這些行為的來龍去脈,從ABC三方面分析孩子的行為,包括:Antecedent(前因)、Behavior(行為)、Consequences(後果)。同時,應該在取得孩子注意後運用精簡指令,讓小朋友更容易理解父母的要求。

患有ADHD的孩子,於日常生活中常會表現得「大頭蝦」,會經常遺失個人物品或忘掉需要處理的事情。此時,家長可以教子女以口訣方式,將重要的事情記住。例如,提醒孩子在放學前記得把手冊、毛巾、帽子放進書包,更可以將「帽子、毛巾、手冊」以「從頭到腳」的次序串成一句口訣,讓孩子常常唸著,並配以簡單的動作,讓孩子邊唸邊做,逐步使之成為習慣。

明確而持續的獎賞,有助孩子建立並維持良好的行為。所以,當孩子能夠表現良好的行為,家長應該立即給予讚賞與獎勵,讓他們得到肯定。

除了家長,也需要學校的配合,老師在校內長時間和孩子相處,對他們的情況十分了解。家長可以多和老師溝通,了解子女在校的情況。因ADHD的特徵要在多於一個地方持續地出現方能夠符合評估準則,故家長也可以和老師cross check,以了解ADHD的行為表徵是否同時出現多於一個地方。如確認孩子真的有ADHD,便需要跟學校攜手合作,確保家庭與學校對孩子的要求一致,否則令他無所適從,無助改善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