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陰道分泌物可以反映女性陰道環境及身體狀態。正常的陰道分泌物應為少量而無異味的,不會出現外陰痕癢或不適。但當女性懷孕之後,抵抗力會下降,荷爾蒙亦會有所變化,導致陰道容易受感染,出現異常分泌物,令外陰痕癢不適。無奈的是,上述的陰道炎症狀會在懷孕期間反覆發作,令孕婦非常困擾,嚴重者更可能會影響腹中胎兒,實在不容忽視。婦產科醫生謝倩盈為大家分析4大類陰道炎,並詳細分析陰道炎的預防及治療方法。

婦產科醫生謝倩盈指出,為免對腹中胎兒造成危害,當女士懷孕期間發現以下情況,便應馬上求醫診治:

孕婦 陰道炎
陰道炎症狀會在懷孕期間反覆發作,令孕婦非常困擾,嚴重者更可能會影響腹中胎兒,應及早正視及治療。

● 陰道分泌物深色或帶血
● 陰道分泌物有異味
● 外陰痕癢或灼痛
● 腹痛
● 伴有發熱、頭痛等症狀

孕婦染上Omicron點算好?擔心疫情心緒不寧如何安胎?|註冊中醫師鄭禹
懷孕期間荷爾蒙變化令到孕婦比一般婦女較易患上陰道炎。

陰道炎的成因與種類

陰道炎是指陰道受感染或由其他因素引起的炎症,任何年齡的女性,尤其是正值生育年齡及性生活頻繁的女性特別容易患陰道炎。常見的陰道炎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陰道炎種類 (1) 細菌性陰道炎:

常見於生育年齡女性,由於陰道內微生態不平衡所引致。配戴子宮環,有灌洗陰道習慣或有多個性伴侶的女性,會有較高感染風險。感染細菌性陰道炎的患者會出現白帶增多或帶有異味等症狀,但也有機會毫無症狀。

治療方案:建議服用抗生素、避免陰道灌洗及進行安全性行為。

婦產科醫生並不建議灌洗陰道,此舉反而易誘發陰道炎。
婦產科醫生並不建議灌洗陰道,此舉反而易誘發陰道炎。

陰道炎種類 (2) 念珠菌陰道炎:

最常見的陰道炎都是由念珠菌(真菌)所引致,不少人會反覆受感染。當陰道的酸鹼度或荷爾蒙產生變化,例如懷孕、患上糖尿病、免疫力降低、服用抗生素、長期使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等,都會引起念珠菌陰道炎。其症狀包括:白帶呈乳酪狀或豆腐渣狀,或外陰異常痕癢。

治療方案:建議使用陰道栓劑、外用藥膏。若反覆受感染,醫生可能會為患者處方口服藥物。此外,控制糖尿病也是治療方法之一。

念珠菌陰道炎是最常見的陰道炎。
念珠菌陰道炎是最常見的陰道炎。

陰道炎種類 (3) 由性病引起之陰道炎:

陰道炎可能由不安全性行為(沒有使用安全套)或有多個性伴侶所致,常見原因包括感染陰道滴蟲、淋病、衣原體、陰部疱疹及尖銳濕疣等。其症狀包括:下陰痕癢、陰道分泌物增加、盆腔或小腹疼痛、排尿困難、不正常出血等,部分患者可能毫無症狀。如未能作出適當治療,會影響生殖器官,造成輸卵管閉塞,引致日後不育、宮外孕、習慣性流產或盆腔炎。

治療方案:主要採用藥物治療,伴侶應同時接受檢查及治療,日常保持個人衛生及安全性行為,如懷疑感染性病,應及早求醫。

陰道炎感染亦有可能與性伴侶有關,減少性伴數目、性交時使用安全套亦有效預防陰道感染。
陰道炎感染亦有可能與性伴侶有關,減少性伴數目、性交時使用安全套亦有效預防陰道感染。

陰道炎種類 (4) 萎縮性陰道炎:

不帶傳染性,常出現於更年期後,因女性荷爾蒙或分泌物減少,導致陰道黏膜變薄,因而容易出現陰部痕癢、灼熱、性交疼痛或性交後出血等症狀。

治療方案:建議患者使用潤滑劑或荷爾蒙補充劑。
上述幾種陰道炎當中,對孕婦最具威脅性的就是細菌性陰道炎。若持續未獲得適當治療,容易提高早產、早期破水的風險,所以準媽媽別忽視懷孕期間陰道炎的危險性,如有徵狀應盡快求醫諮詢。

 

預防陰道炎感染的注意事項

正所謂預防勝於治療,作為婦產科醫生,我建議以下 10 個方法,可有效預防陰道感炎,同時保障健康:

使用純棉衛生巾、護墊或棉條,並需勤更換,可有助預防感染陰道炎。
使用純棉衛生巾、護墊或棉條,並需勤更換,可有助預防感染陰道炎。

● 不宜過度清洗生殖器官,輕柔地沖洗外陰便可。
● 勿使用沖洗器具,盡量不要使用熱水浸浴,並避免使用有香料的沐浴露、肥皂及女性衛生用品。
● 在膀胱脹滿前小便,如廁後應使用柔軟、白色及無香氣的廁紙清潔陰部。清潔時應從外陰前方抹拭到後方,以免把肛門的細菌帶到陰道,並於事後用清水清洗外陰。
● 注意經期衛生,使用純棉衛生巾、護墊或棉條,並需勤更換。
● 穿着棉質內褲、寬鬆的裙裝或褲子,避免穿着太緊身的襪褲。
● 確保與外陰接觸的內衣褲徹底清潔乾淨。
● 維持單一性伴侶,並進行安全性行為,使用安全套,性交前先清潔性器官,性交後應排清尿液。
● 如感到外陰痕癢,不要使用水溶性潤滑劑及礦脂潤滑劑,以免刺激外陰皮膚。
● 如感到生殖器官發痛,不要進行性行為,盡快求醫。
● 外陰的感覺會受情緒影響,建議透過充足休息、輕鬆的音樂和適當的伸展運動,放鬆身心,減少外陰不適的症狀。

婦產科醫生謝倩盈
婦產科醫生謝倩盈

本文作者:香港專科婦產科醫生謝倩盈醫生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英國皇家婦產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婦產科學院院士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婦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