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學術、音樂等方面表現出色,不僅展現出孩子的天賦才華,更突顯出父母悉心栽培的成果。黎諾懿與太太李潔瑩2014年結婚後育有8歲的「小春雞」黎峰睿及「小冬牛」黎奕辰。夫妻倆對教育極有規劃,長子「小春雞」自兩歲半開始學習鋼琴,現年8歲的他,已考獲英國皇家音樂學院(ABRSM)8級資格,琴藝精湛令人驚艷。事實上,音樂教育不僅有助升學,更能全面促進孩子身心發展。本文整理出學習音樂對兒童成長的5大關鍵優勢,以供各位家長參考。
2023年8月,當時只有6歲的小春雞黎峰睿即有機會在 1,400 人面前演奏鋼琴,彈奏曲目不單熟練,更表現得毫無懼色,時時展現享受陶醉於歌曲當中,甚有大將之風。當時媽媽李潔瑩在台下支持亦非常感動:「由2歲半開始第一課鋼琴,當時還不習慣分離學習的峰峰,喊到嘔吐在課室內的地氈上。日子天天過去,由不能坐定定,到可以坐足一小時上課,我真的很意外他的轉變。」幾句說話道盡了學習音樂令兒子在各方面帶來的轉變。
黎諾懿大仔「小春雞」從小已展現出音樂天賦,8歲的他,已考獲8級鋼琴資格。雖然小春雞不時亮相電視節目,當中也展現了兒子面對鏡頭不怯場,亦有相當的表演欲,享受拍攝過程。不過黎諾懿卻向傳媒表示,不想孩子「子承父業」入娛樂圈,他向傳媒表示:「因為做演員辛苦,成功機率又低!」,他希望兒子能夠好好讀書,長大後成為專業人士。
黎諾懿與太太悉心培養兒子對音樂興趣,年紀輕輕已盡展音樂天賦。小朋友學習音樂,不單止對升學有幫助,長遠來說對孩子的智力、創意、情商等各方面,也有一定的好處。以下羅列讓孩子學音樂的5大好處:
音樂訓練能夠刺激大腦中多個區域活動,有助於增強孩子閱讀、聲音處理和語言能力 。學習音樂的兒童在「聽力」和「語言測試」中通常表現得更好,因為音樂訓練需要進行複雜的「聲音識別」和「音高辨別」,而這些技能都與聽力和語言學習非常相關。
另外,哈佛大學神經科學家Gottfried Schlaug研究成年職業音樂家與非音樂家腦部差異:音樂家的腦中聚集神經元、能對資訊進行深度處理的灰質較非音樂家為多,顯示學習音樂者的肌肉控制、感覺接收、情緒、決策、言語、記憶、自我控制的相關能力均較優勝。
「一生一藝術」是90年代香港藝術發展局提出的概念,以幫助推展藝術教育。自當時開始,部份小學與中學以「一生一藝術」或「一人一樂器」為口號,作為校本藝術教育的策略之一。 亦有傳統名校規定學生除鋼琴外,需另外學習一種樂器,是該等學校的入學要求之一。
透過音樂課程,小朋友能夠在學習歌唱和演奏樂器的過程中增強自信心。 根據研究,音樂學習能激活大腦的不同區域,特別是左腦和右腦的發展,這有助於提升語言表達能力與肢體表達能力。 當孩子在音樂課堂上表演時,他們學會在人前自信地表達自己,這對於他們的社交能力也有正面的影響。
美國佛蒙特州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Vermont College of Medicine)研究團隊表示,演奏或學習音樂能對大腦的控制行為區域產生正面積極的影響。佛蒙特州大學醫學院教授James Hudziak醫學博士認為,不論是演奏音樂或學習樂器,確實能影響大腦中的皮質厚度,間接幫助孩子的記憶力、注意力、自我控制力,對於孩子的組織、邏輯能力和規劃能力等有相當大的幫助。Hudziak教授更認為,對有心理、情緒問題的孩子來說,音樂可緩解孩子的焦慮與不安感。
音樂課程為孩子提供了一個探索創意的空間。小朋友可以透過改編歌曲、創作旋律等方式,將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中。這種創作過程不僅讓他們發掘個人風格,也激發了他們的想像力,使他們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更具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