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隨著香港的教育模式變得更多元,有些家長們自視為「顧客」,學校和教職員都變成「服務業」的一分子。這情況會削弱校園的歸屬感,亦會在孩子的學習社群中形成「我們」和「他們」的對立關係,窒礙孩子建立身分(identity)。不論你的子女正就讀直資、私立或國際學校,也該聚焦於如何將「我們」融入整個學習社群裡,攜手建立身分,而非著眼於互相比較,甚至在整個教育系統中扮演「顧客」的角色。在課堂上建立身分並非新鮮事,坊間亦早有無數研究去了解身分認同對學習的影響,尤其著重語言學習如何成為身分認同的指標。

親沚媽媽-學習語言-建立-孩子身分
親沚媽媽-學習語言-建立-孩子身分

加拿大個案分享:棄按英語程度標籤學生12等級 轉推融合性課程

語言可以反映一個人的身分,它除了是一種溝通媒介,亦象徵一種文化和群組分類。在一些移民人口眾多的國家如加拿大,學校會評核學童的英語能力並作出分類。包括新移民或當地出生的學童,他們大部分被區分為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英語為第二語言)或ELL(English Language Learner,英語學習者),校方亦會按其英語程度定出另外12種標籤。部分人士認為這些標籤只不過是一種描述,但研究發現,被標籤為「ESL」的學生自然而然地被孤立和分化。這些學生表示,他們被看作非「主流」學生,需要在另外的課室上語文課,缺少機會與英語為母語的同學互動交流。雖然ESL課程顧及了語言上的需要,卻忽略了社交功能,導致他們產生「我是誰?」的疑惑,長遠而言影響學習表現。

鑒於這種「身分認同缺陷」的打擊,以及部分學生均受制於英語程度所帶來的影響,加拿大近年推行融合性課程,讓ESL學生和英語為母語的學生可以在文化和語言融合課程中一起學習,探討彼此的差異和分享知識,互惠互利。由於這個構建身分的過程出現「3C元素」,社會認同的感覺亦得以加強。當語言學習不再側重於「形式」,學生便會感受到學習的實質的意義(內容)、實質的互動(合作)來學習,並以分享想法和知識來完成不同的學習任務(共同目標)。

香港案例分享:「合作性學習」令學生提升歸屬感 學習效果更理想

身分構建亦與香港高等教育特定學科的語言課程關係密切。在我其中的一個大學語言課程,我曾邀請一群工程系準畢業生共同研究香港廢物管理問題。學生們為解決方案搜集資料,並訪問不同人士和在網上研究其他亞洲城市的例子,然後互相交流各自的專業知識,評估各種可行的方案。部分學生就物流提出建議、部分則分析現行廢物管理系統的優劣、部分則鑽研成本效益……身為語文教師,我負責協助他們撰寫建議書和運用具說服力的語言技巧,向政府官員作出書面和口頭匯報,加上工程系的電子通訊刊登有關建議,亦透過網上論壇與其他大學的學生分享內容。

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所有學生均有提出建議、回應和解決方案,而且表現得十分團結,即使是小規模的工程計劃也彰顯出強烈的「我們」意識。這種「合作性學習」絕非甚麼新概念,大家卻能透過日常活動更有力地構建起身分來。如何能讓所有人產生歸屬感,從而建立自己的身分絕對需要好好研究。

對比起擁有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及其高等教育體制,香港的中小學在語文能力方面似乎較類近。那麼,我們的幼童會否因為在校內的語文程度差異,出現「身分認同缺陷」?

語言影響深遠,並受到我們的教育制度所關注。政府自2010年起放棄EMI(English as Medium of Instruction School,英文授課中學)和CMI(Chinese as Medium of Instruction School,中文授課中學)這兩個標籤。語文教育政策經修訂後,所有學校均可自由選擇以英語教授課程和科目。教師們也深知語言的重要,所以他們必須接受英語培訓以通過一定的基準。特定科目的教師除了能以英語授課,亦能發現學生的特殊需要並設法以不同對策協助學生,例如提供英文術語的詞彙表,以及為程度較低的學生提供中英夾雜和英譯中的學習材料,籍此提升其學業水平。每間學校都致力讓至少85%學生有能力運用英語來學習。

反思:香港學生投放最多時間學習英語 英語水平為何未見提升?

親沚媽媽-學習語言-建立-孩子身分
親沚媽媽-學習語言-建立-孩子身分

事實上,語文科目正主導學校的課程,曾有一項研究就香港語文教育政策向155間學校進行調查,發現所有學校均投放最多教學時間於教授英語,平均佔總授課時數的23.2%,比起教育局建議的17-21%為多。眾所週知英文是世界性語言,亦是國際機構、企業和學府採用的語言,而青少年也傾向觀看英語電影、YouTube頻道和流行音樂。然而,投放了如此多時間,為何香港學童的英語水平亦不見得有明顯提升,這中間的深層原因到底是甚麼,值得我們深思。

本文作者親沚媽媽(Annie)

本文作者親沚媽媽(Annie)

親沚媽媽(Annie)為教育博士及前大學講師,教育研究者,亦是三子女之母,但仍然是P牌家長,因為在這個變幻莫測的「教養賽道」上,每日都站在起跑線,跟學生和孩子們重新起跑。

親沚媽媽專欄文章

電郵:growingalongwithyou@gmail.com
facebook:親沚媽媽 Change_MaMablog
IG:changemama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