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疫情反覆,政府亦實施「限聚令」鼓勵市民盡量留在家中抗疫。不少人在家儲備大量糧油罐頭等食品,以備不時之需。今日香港消費者委員會(下稱消委會)公佈了一項罐頭魚營養及安全檢測,發現不少罐頭食物中含有殘留金屬物質,而鈉含量亦相當高,大量食用會影響孕婦與胎兒健康,大家儲糧時要三思,若果正在陀 B 或家中有幼兒,應該考慮食用其他類型食品。
消委會測試了 46 款罐頭魚類食品,當中主要包括鯪魚、沙甸魚,以及吞拿魚,到底罐頭食品能否保留新鮮魚的營養價值,其添加物又會否嚴重影響健康?
在消委會測試的吞拿魚樣本當中,9 成樣本驗出含「甲貢汞」,「汞」俗稱水銀,「甲貢汞」是毒性最強的汞形態,當中一款樣本中售價最貴(HK$149)的吞拿魚罐頭,被驗出水銀含量最高,達每公斤 0.28 毫克,達修訂規例上限的一半。
人類進食水銀可能損害神經系統,對胎兒影響尤其嚴重。
是次調查結果發現,在測試的 19 款沙甸魚樣本當中,當中的 17 款,即超過 9 成驗出金屬污染物「鎘」,在 3 類罐頭中,鎘污染情況最為嚴重。當中兩款標示來自泰國的沙甸魚,其鎘含量更略超修訂規例標準。人體長期吸收鎘,會造成慢性中毒,或造成不可逆轉的腎功能障礙。
而 19 款沙甸魚中又有 9 個樣本驗出含有「二噁英樣多氯聯苯」,6 款含「非二噁英樣多氯聯苯」,遠比另外兩款罐頭多。「多氯聯苯」是工業污染物,被列為「令人類患癌」的物質。幸而驗出的成份含量不算高,不易構成致癌風險
消委會YouTube截圖
是次消委會測試了 7 款鯪魚肉罐頭,當中全部被驗出鈉含量相當高。而另外兩款醬汁浸沙甸魚及一款油浸吞拿魚,亦驗出含鈉量高。雖然魚類含有豐富的 Omega 3、脂肪酸 DHA,以及 EPA,多吃有助減低患上心臟病的風險,但測試後發現,沙甸魚與吞拿魚所含有上述營養成份不相伯仲,而鯪魚所含上述營養成份則相對低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