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1月26日)發生了大埔宏福苑大火慘刻,電視、社交媒體新聞當中充斥濃煙大火、待救者徬徨無助、傷者痛苦表情的畫面。作為家長除了要向小朋友解釋事情來龍去脈之外,亦要小心這些電視新聞畫面對孩子造成無形的傷害。

尤其是年紀較小的孩子,暫時並未懂得使用精準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想法,他們看到新聞畫面後,心中容易出現恐懼、焦慮、不安等情緒,但不知如何表達出來。作為家長可以如何幫助小朋友處理情緒?又可以如何與孩子溝通,令他們減少憂慮與釋懷?下文將與大家分享處理孩子情緒5大步驟,以及用10大金句開啟對話解鬱結。
![]()
電視新聞或多或少會對孩子造成心理影響。較大的孩子心智成熟,對事情有獨立見解和看法,相對不易被外界事件影響,這些孩子的父母較不用擔心;但若孩子天生比較敏感、性格多愁善感、容易緊張,就容易受電視新聞影響情緒,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

多數孩子只知道自己心裡不舒服,但不懂得如何表達和宣洩情緒,因此,較容易以混亂的行為表現,例如發脾氣、拋擲物件、失眠等。這種行為可能持續數天,也可能會維持更長時間也說不定。
沒有人想看到社會亂局,作為父母,在仔女面前應該以身作則。若孩子年紀太小,父母應盡量避免在他們面前作出激烈的討論,這樣只會令他們感覺不明白、無助和不安。若孩子大一點,有較佳的認知,父母可按他們的理解能力展開坦誠的討論,把不幸的事,轉化成孩子關心社會、學習成長的一個契機。但若果孩子持續長期出現焦慮不安,應盡快向兒科專科醫生尋求專業意見,以提供進一步的治療。

昨日發生了大埔宏福苑火災慘劇,新聞畫面鋪天蓋地,孩子看到災難場面感到驚慌失措,父母可以如何開導他們紓緩情緒?以下介紹「支援情緒5步驟」,家長可用作引導孩子講出心中所想,並用正面態度令孩子得到希望,走出惶恐不安的陰霾。

告訴孩子,感到害怕、難過或擔心都是「很正常」的,接納大人也會有這些感受。家長謹記不要否定或輕視孩子的情緒 (例如別說「不要怕,沒事了」),而是說「我知道你真的很難過」。
孩子有權選擇「不看」,主動減少孩子接觸電視、報章,以及社交媒體的災難畫面。另外,家長宜主動跟孩子在進行新聞畫面討論的時候,用適合孩子年齡的簡單詞語解釋事件,讓他們對火災有一定程度的理解。
穩定的作息,如常吃飯、睡覺、玩耍,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來源。在混亂的環境中,維持日常規律,讓孩子感受到「生活一切正常」,有助調適孩子情緒。
若孩子看到電視畫面感到恐懼及無助,建議可向孩子強調有很多勇敢的消防員、醫護人員正努力幫忙。訓練孩子從正面角度看待問題,將焦點從「災難」轉移到「救援與互助」。
這是最簡單,亦是最重要的一步。父母可以在孩子感到憂慮時,多給予擁抱、耐心傾聽。有些孩子可能不習慣表達擔心,但我們靜靜地待在他/她們身邊,能有效降低焦慮。
若孩子感到不安無助,家長可能不敢亂說話,怕掀動孩子情緒,效果弄巧反拙。以下提供10句金句,可有助支援孩子調適情緒。

1. 「關於那場火災的新聞,你心裡有沒有在想什麼事情?」(切忌刻意避而不談)
2. 「我看到新聞心裡也有點難過和擔心,你呢?你有什麼感受?」(提供選擇權)
3. 「你想知道多一點關於這件事的細節嗎?如果不想知道也沒關係。」 (開啟對話)
4. 「覺得害怕真的很難受,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我們在這裡陪你。」(給予情緒和實際支持)
5. 「我留意到你這幾天睡得不太好,這可能是心裡難過的一種反應,我們一起來試著調整好嗎?」 (確認感受與身體反應)
6. 「如果你想哭或者想說說話,隨時都可以來找我。」(給予安全感+提供選擇權)
7. 「家裡現在很安全,爸爸媽媽會一直守護你。」(給予安全感)
8. 「雖然發生了這件事,但我們晚上的睡前故事 / 例行活動會照常進行,生活是安全的。」 (維持日常規律)
9. 「你隨時可以告訴我們你的想法,若你想安靜地坐著,甚麼也不說也可以,你可以隨時找我們。」 (給予控制感)
10. 「雖然發生了不好的事,但好多勇敢的消防員叔叔和醫生阿姨在幫忙喔。」(強調正面和積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