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與家長之間的相處是小孩性格形成的重要關鍵。若父母沒有在孩子童年時期作出適當的陪伴,除了容易令到他們失去安全感,在人格發展上亦會產生不良影響。想好好的陪伴子女成長,不少父母都愛與孩子多玩親子遊戲。其實各年齡層的小朋友都有不同的發展特性,家長可以按子女不同年齡階段,與他們玩適當的親子遊戲。以下推介10招0-5歲的親子遊戲小秘訣,加強親子互動吧!
對於剛出生的孩子,世界對他們來說還是很陌生,只能透過用哭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訴求,例如想吃東西、去廁所或感到不適,父母於此階段最需要做的就是盡量滿足寶寶的需求,以安撫他們的不安情緒,給予子女足夠的安全感。
1)可與幼兒多玩一些刺激感官的玩具,如:小搖鈴、小布書或發聲玩具等。
2)多跟孩子玩遮臉、躲貓貓的小遊戲,對提升寶寶的觀察力、專注力、記憶力與對父母的信任度都會大大提升。
3)做一些誇張動作讓孩子大笑,動作越是誇張他們覺得越有趣,寶寶常笑可有益身心健康,幫助刺激呼吸系統與血液循環,亦可紓緩緊張情緒,增強免疫系統的功能。
4)可以朗讀繪本給寶寶聽,讓寶寶可以熟悉爸媽的聲音,加上透過早期閱讀,可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從而提高他們的觀察力、理解力、想像力、創造力,以及表達力等等。
溫馨一提,0-2歲的寶寶最常用嘴巴舔咬去探索世界,父母記緊要常為孩子接觸到的玩具、周邊的物品做好消毒功夫,讓寶寶安心探索。
2至4歲的孩子走路漸漸變得穩定,喜歡主動與有目的性的探索周遭事物,建議家長於安全情況下,放手讓孩子周圍走動探索,有助訓練大肌肉發展。
1)可陪孩子讀繪本或故事書,利用生動有趣語調吸引與提升孩子對閱讀的興趣,邀請子女用自己的方式讀給你聽,有效幫助語言發展。
2) 與孩子一起堆積木,可訓練子女的建構能力,同時加強認知能力、專注力、手眼協調能力、人際互動、想像力與創造力,甚至有研究指出,小童可透過積木為言語發展的媒介,促進口語溝通能力。
3) 玩互動式的角色扮演遊戲,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小朋友可以自由探索,了解自己的情緒與心理,從而認識自己與世界,透過角色扮演,有效幫助建立人際關係所需的要素,包括同理心、合作精神與懂得感恩等。例如與子女扮演醫生的遊戲時。透過照顧病人與緊急搜救等遊戲,訓練子女如何正確的表達對他人的關心,同時避免負面情緒行為,養成良好的管理情緒習慣,學習與人相處之道。
由於4至5歲的孩子正處於精力旺盛的階段,對身邊新鮮的事物感到非常好奇,家長可增加攜帶孩子到戶外玩耍的次數,亦可與子女合作做簡單的家事或是學習生活自理能力,讓孩子從中獲得成就感。
1)假日陪孩子一起去騎單車,4至5歲的孩子四肢協調性會越來越好,可同時控制手與腳部的動作,幼兒學騎腳踏車時將需要用到平衡力、操控、穩定度等多項肢體配合,所以讓子女越早開始學騎單車,越能幫助孩子的智力與肢體協調發展。
2)一起做一些簡單的家事,如:折衣服、被子等,孩子在與家長合作做家事的過程中,可幫助促進肢體發展的過程,孩子於做每一項家事,都需要運用到身體每塊肌肉的力量,當中亦會訓練到協調性,透過一次又一次的練習,身體所習慣的動作會跟大腦迴路連接得更密集、更精準,子女對做家事的步驟亦更熟能生巧。
3)與子女說故事時,跟他們多討論故事中的人物、情節,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訓練想像力,有研究發現,為孩子朗讀故事時,他們的腦海會浮現相關情景,這因為他們大腦中處理心理意象與敘事理解的區域被激活,意味著孩子的想像力正因他們所接觸的故事,而產生了自己的理解。隨著想像力的提升,讓孩子在未來更有能力創造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