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電視台有一個節目叫「新聞掏寶」,就是把從前的舊本地新聞找出來,讓觀眾重溫當年。

本來在OTT(串流媒體)年代,已很少看電視,但偶然看見,卻不禁傻眼。原來我曾經歷過,甚至一些歷歷在目的記憶,竟對不少大眾而言,是懷舊,是歷史了。

於是,我想把一些片段的、私人的、雜亂的、未必準確的記憶寫下來。即使我沒有子女,但朋友也好,讀者也好,也在喚起回憶時,補充一些,可以跟年輕一代分享細說。

圖片來源:電視截圖
圖片來源:電視截圖

小時候離不開學校,我對這片活著地方的認識,自然也來自學校。

整個小學期間,也就是80年代吧!

當年還沒有「通識」或「常識」,而是中、英、數、社、科、健;所謂社、科、健就是指「社會」、「科學」及「健教」,而社會科就是我第一步認識這個地方。

 

香港是一個什麼地方呢?

香港 黃昏 日落

圖片的理解真的很簡單,就是香港島、九龍及新界。

課本上的形容是這樣的,香港是一個華洋共處的地方,是一個水深的貿易港,有商業、工業及農業。

商業是什麼,年紀輕輕的小學生真的不能理解。

至於工業,就是「死背」的幾種,塑膠、玩具、鐘錶及成衣。

對!那時候雖然有點式微,但香港還是有漁民及農夫的。小時候暑期,最愛的活動之一,就是到一班鄰居小朋友,到某朋友爺爺的新界農村玩,在田間跑來跑去。

至於記憶最深的,還是地少人多。

 

對於成長在新市鎮的我,香港島是要「過海」的,很花時間,而且是要有特定目的才去的,大概只有新年拜年,還有年宵吧!於是,先說話九龍吧!

九龍半島會多去一點,不過獅子山隧道真的要命!在未有冷氣巴士的年代,隧道內到底應不應該開窗是一個大學問。在上層,沒有乘客食煙的話,就不要開窗,因為廢氣很毒。但要是有乘客食煙的話,就另作別論了。

那時候,去九龍的最大原因是跟長輩飲茶。茶樓還是推馬仔賣點心的,但真的吃得不太舒服,星期日總會有人站在你椅背後等位的。但那時候,又真的誰也不在意;你有你等位,我有我繼續邊別邊看報紙(小朋友就會看公仔書)。

另外,我也常到尖沙咀,很多旅客會坐人力車。其實那時候真的想試一次,卻又感覺似是遊客專利一樣。如今想來是有點奇怪,總之那時候坊間就好像有共識,凡是望見旅客會光顧的地方或玩意,其實都是呃錢的。至於旅客真的一眼望出來,就是「鬼佬」。

當然,出九龍最大的盛事,自然是看電影了。然後,在長途跋涉地回家期間,必然要坐巴士的窗口位,因為九龍的晚上路面真的太美!五光十色的霓虹燈招牌,是繁榮,是不夜天的證據。單是看每個發光牌上的中英文字,就已經目不暇給,不時還有圖案呢!

誰想到,聲稱發展旅遊業的香港,如今不要說人力車,連馬路兩旁的光彩也失去,真的半點特色也沒有。

圖片來源:FB@廣東話資料館 Cantonese Museum
圖片來源:FB@廣東話資料館 Cantonese Museum

(待續)

 

 

延伸閱讀 >> 柏原太賀 昔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