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早前頻頻出現學生輕生現象,令人痛心,亦令外界關注。現今學童受著沉重的功課壓力,再加上被欺凌、家庭問題、感情挫折,一旦壓力爆煲,未能及時紓緩情緒,容易會「轉牛角尖」,或會有自殘或萌生輕生的念頭,後果不堪設想。事實上,到了發生不幸事件前都總有跡可尋,責任不僅只在學校、老師身上,家長的角色比任何人都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更應與子女保持良好溝通,觀察他們有沒有異常行為。

學童壓力 學童自殺 學童
(圖片來源:《親親我好媽》劇照)

學童壓力 學童自殺 學童
(圖片來源:《媽媽別哭》劇照)

 

當子女有以下行為及生活習慣異常,要多加留意。

  1. 情緒長期低落,失去活力;
  2. 情緒突變,如變得暴躁或易發怒;
  3. 睡眠或飲食習慣上出現很大的轉變,例如失眠、沒胃口等;
  4. 對嗜好喪失興趣,不再參與喜歡的活動;
  5. 透露或直接表明自己想輕生,並提及當中的計劃(包括在社交平台上)有與朋友或家人隔絕的傾向,比平時顯得沉默或有自殘迹象。

一旦發現子女有以上表現,不能忽視,必要時要尋求專業協助。

學童壓力 學童自殺 學童
(圖片來源:《教束》劇照)

子女常說5句話  家長勿輕視!

除了行為上的異常,如果他們經常把以下5句話掛在口邊,也是不應輕視。

1.「想死」

2.「無人明白我」

3.「人生沒有意義」

4.「做人唔知為乜」

5.「想消失」

學童壓力 學童自殺 學童
(圖片來源:電影《年少日記》劇照)

 

家長如何溝通?

學術期刊《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在2021年刊登了一個研究,發現若一個家庭在平常日子能有高質溝通的習慣,會對青少年產生輕生的念頭作出很強的緩衝網(buffer)。問題是:甚麼是高質溝通呢?有些家長還以為自己日日有跟子女「溝通」,日日就是用質問或詢問語氣問當天發生甚麼事,但在子女眼中,那根本不是溝通。

學童壓力 學童自殺 學童
(圖片來源:《親親我好媽》劇照)

專家指出,想與子女有真誠的溝通,著重是「對話」,而不是「問話」,不要一輪嘴作出提問或質問。在溝通時,家長們也不要先預設「答案」,不要以為他們不懂成年人的世界,有時在他們給「大人」的意見上,可更了解其看法和價值觀。但同時也要聽取他們的想法,從溝通中達到共識,才是真正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