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陳國齡醫生|兒童精神健康問題 FAQ

近年兒童精神健康問題,愈來愈受到社會人士關注,而兒童接受精神健康治療的個案亦有上升趨勢,到底現在的孩子,是否受到愈來愈大的壓力?如何判定孩子是否需要精神健康治療?

 

為此我們訪問了瑪麗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主管陳國齡醫生,了解香港兒童精神健康現況,揭開兒童精神病治療的神秘面紗。

 

Q:兒童精神病是遺傳還是後天影響?

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病當中,有四、五成的案例是ADHD(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有三、四成是自閉症,餘下的一、二成則是焦慮症、抑鬱症等情緒病。當中ADHD和自閉症,近八成是與遺傳因素有關;而抑鬱、焦慮等情緒病,遺傳影響只有三至四成,大部份是後天因素引起。

 

Q:兒童精神問題個案近年大幅上升,原因何在?

在我當初成為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醫生時,香港家庭普遍有三、四個孩子,而現在的家庭普遍只有一兩個孩子,他們的行為出現問題,父母比較容易發現;另外社會資源比以前豐富,以及專業人士對精神病多了認識,令到學校老師、社工更容易發現和介入孩子的行為問題;最後是現在的孩子,的確比以前的孩子承受更大壓力。以上三個原因,都令到兒童及青少年接受精神科治療的個案上升。

 

Q:陳醫生接觸過年紀最小的個案是幾歲?

最小的病人大概只有兩三歲,孩子因要接受N班(學前班)面試而承受重大壓力,原本在家中說話很多,十分醒目的孩子,到面試時因過份緊張,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更害怕得嚎啕大哭;亦有讀幼稚園的孩子因為害怕上學,出現行為倒退現象,晚上尿床、頻頻食手指;亦有孩子出現「選擇性不語症」的症狀,平時在家多話的孩子,上學時完全不說一句話。

 

我發現孩子壓力大,主要有三個原因,其一是競爭被推前,以前的孩子五、六歲才開始參加唱歌、朗誦比賽,才初次面對競爭,現在的孩子在進入N班之前,已經要上面試班,兩歲未到已經見識何謂競爭;其次是現在的孩子普遍十分忙碌,時間表排得密麻麻,欠缺休息、放鬆,沒有預留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調整情緒;第三個原因是社會氛為影響,現在的孩子經過密集的操練,學業上的能力比以往提高不少,但每每遇上困難和挫折,父母都會即時處理和解決,變相令到現在的孩子沒有承受挫折的能力,解難能力亦有所不足。

 

 

Q:父母教育程度高,對孩子期望高,有否令到兒童患上情緒病的數字上升?

 

你也可以這樣說。我最近留意到社聯行政總裁蔡海偉的一篇專欄文章,他指出由香港中學駐校社工轉介的個案三萬宗,約兩成屬精神健康個案,而當中來自Band 1學生的佔40%;來自Band 2及 Band 3學校的佔34.9%及25.1%,這項調查數字反映出學業壓力與情緒問題的關係。

 

Q:香港兒童精神病的個案與外國比較,是否普遍?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的數據顯示,兒童患上ADHD的比率是5-7%、自閉症的比率是1-2%,與香港的情況十分相近。而焦慮症等情緒病,香港未有正式的統計數字,我估計大約是10%左右,情況比外國更嚴重。

 

Q:若懷疑孩子有精神健康問題,應該如何處理?

不少孩子行為問題是學校發現的,進行基本評估後,老師、社工、教育心理學家均會提供適切的幫助和治療;而不少理會機構如明愛、小童群益會等,都有兒童心理健康評估服務。我最擔心的反而是家長對待孩子出現情緒問題時的心態,部份家長會害怕孩子被標籤而對治療卻步,或對孩子接受藥物治療而出現疑慮等。

 

若證實孩子出現精神病,必須及早積極治療,以減少患病對孩子日常生活、個人發展、社交生活、親子關係等各方面的影響。

 

陳國齡醫生|兒童精神健康問題 FAQ

陳醫生最近出版著作,分享診症經驗:「書中的個案是真人真事,細節經過輕微改寫,我出版這本書是希望能與讀者分享精神科治療的方法,釋除大眾對精神科治療的疑慮,令大家不要覺得兒童精神治療是神秘及抗拒為孩子接受治療。」

 

陳國齡醫生(Dr. Phyllis Chan)

陳國齡醫生|兒童精神健康問題 FAQ

瑪麗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主管,於精神科前線服務近30年,最近出版《揭開神秘的面紗:瑪麗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個案實錄》一書(一口田出版),由真實個案個編,以中英對照形式出版,冀與心理學家、社工、教師及家長揭示精神科醫生的治療真相,讓更多人認識精神科治療的真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