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photo 1

 

 

 

 

 

 

 

 

 

 

(圖片來源:互聯網)

 

 

 

突然好想同大家分享很久很久以前,我曾經看過的一段70年代外國黑白紀錄片,歷時一句鐘。主題大概是「親子溝通與成長的影響」的研究,目標對象是兩對母子。

 

內容是以數年時間,輯錄著兩位孩子由 6 個月大開始,至3歲期間不同月齡時在智能中心做測試的表現,讓大家目睹孩子們與媽媽們在不同的交流、溝通、相處下,怎樣形成了孩子的行為、關係和表現。

 

其中一節內容是:孩子18個月大 ─ 木方測試 (垂直疊高)

 

photo 2

 

個案一

 

媽媽坐在孩子身邊,讓孩子任意嘗試。當孩子遇上困難向媽媽求救時,媽媽慢慢的示範了一次,之後就指示孩子重新再試過。當時的媽媽沒有同步參與,沒有緊張的嘮叨,沒有妨礙孩子每一步的決定,只是安靜地坐在一旁。

 

期間,孩子失手了,媽媽只給予一個鼓勵的眼神,示意著他再來一次。過程從容不迫,繼續耐心地等待孩子,直至成功完成,媽媽很滿意孩子的表現。

 

個案二

 

媽媽緊貼孩子身旁,孩子興奮地準備把木方疊起來,媽媽便即時喝止,表示方向錯誤,並把另一塊木方塞進孩子手裡,指示孩子要如何放上去才對,孩子明白了並跟著做。

 

孩子繼續興奮地疊另一塊,媽媽又喝止。孩子雖然有點愕然,腦袋像是在反思的模樣,但都繼續依從媽媽的指示進行。接著,當媽媽喝止的聲音再次出現,孩子明顯停了下來,沒有多餘動作,只靜靜地等待媽媽再次給予正確的指示。如是者,孩子順利地按著媽媽的指示下完成,媽媽對這成果也相當滿意。

 

***

一年後

 

孩子們都快 3歲了,兩項個案的母子再次回到中心做圖片認知的拼圖測試。

 

個案一的母子

 

面對不同圖案的拼圖散件在檯上像山一樣堆在一起,孩子看得十分興奮,自信地觀察和分類不同的散件,並不時取出當中一塊,像驚人發現的向媽媽分享所見所知。媽媽仍然坐在孩子身邊,報以笑容和掌聲,給予回應表示認同,令孩子砌得更見起勁,並獨立完成整幅拼圖。孩子很滿意和欣賞自己的成品,自我感覺十分良好。

 

個案二的母子

 

面對檯上的砌圖散件,媽媽不作一聲地坐在孩子的側邊,凝視著孩子的一舉一動。可是,孩子顯得有點無從入手的無奈,每提起一塊砌圖,雙眼便望一望媽媽,見媽媽沒有什麼表示,才繼續砌下去。過程中,孩子總會遇上猶疑,媽媽不消數十秒便忍不下出手幫忙,並嘮叨地抱怨孩子為何那麼簡單也做不到...... 孩子總是低著頭兒,努力地觀察著媽媽的指示。如是者,孩子依據媽媽的眼神,戰戰兢兢地完成了拼圖。

 

看完這兩個個案後,大家有什麼感覺?

 

兩名孩子在媽媽不同方式的養育下,故事會如何發展下去?

***

媽媽是孩子出世後第一位接觸的人,是最親近和最賴以信任的。

 

因此,早期的家庭教育,是關鍵性的3年,由幼兒期開始,在媽媽關愛的照顧和引導下,一點一滴,一言一行,都會直接種下在孩子的成長印記之中,對孩子往後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的形成,有著長久而深遠的影響啊!

 

也即是說,怎樣的媽媽,便帶出怎樣的孩子。

 

photo 3

 

想正面影響孩子一生,養育出自信獨立的好孩子?

 

其實一點也不困難的!

 

送上12個字:「行動勝於話語,感受重於物質。」

 

穩袋啊~ 嘻!

 

~共勉之 ~

 

歡迎爸媽們來信查詢思想教育上,奇難雜症的偏方:

helenyaym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