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經常聽到孩子會「血虛」,血虛是否等於貧血?今期續請來教協中醫診所註冊中醫師邵益璋指點一二!

邵益璋中醫拆解|小兒血虛等於貧血?

 

原來,「貧血」是西方醫學裡的一個病名,其定義是血紅素低於正常標準,這必須透過驗血等方法來證明。而中醫的血虛證,是指病人有臉色蒼白或萎黃、唇色淡白、指甲蒼白、頭暈眼花、心悸、身體消瘦、手足麻木、健忘易驚、失眠多夢、舌色淡等症狀。

 

因此,中醫的血虛包括全身性的虛弱症狀,與西醫的貧血不同。西醫的貧血也分很多種,例如:缺鐵性貧血、自體免疫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等。一般來說,血虛者不一定是貧血,但貧血者多數是血虛。

 

1. 為甚麼會出現血虛?

 

主要有以下4個成因:

 

1. 先天不足:遺傳因素,例如地中海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等。

 

2. 飲食不節:暴飲暴食、饑飽不調、嗜食偏食、營養不良等原因,引致脾胃損傷,不能運化水穀精微,使氣血來源不足。

 

3. 失血過多:因外傷失血過多、月經過多,或其他慢性失血。

 

4. 慢性勞損:工作過度、勞力過度、大病、久病消耗精氣,或大汗、嘔吐下利等耗傷陽氣陰液。

 

兒童患血虛,主要與第一及第二個成因有關,先天不足關乎腎,飲食不節關乎脾胃,導致他們在孩童時期呈血虛徵狀。

 

 

2. 貧血會對孩子的身體帶來甚麼影響?

 

貧血者多數會有中醫血虛的症狀,例如臉色蒼白或萎黃、唇色淡白、指甲蒼白、頭暈眼花、心悸、身體消瘦、手足麻木、健忘易驚、失眠多夢、舌色淡等。如不及早治療,症狀會愈加嚴重。

 

由於中醫主張「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在未有血虛前,家長應注意子女的起居飲食,則可有效預防血虛的出現。如果有了一些血虛的症狀,則應盡快進行合適的醫治。

 

3.起居及飲食建議

 

起居方面:

工作不宜過勞,要注意休息,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儘量於晚上 11 點前入眠,以養肝血。因為根據經絡學說,晚上 11 點後,氣血開始運行於肝膽經,身體進行更新排毒的工作,不宜作其他事情干擾。

 

飲食方面:

平日應常吃有助補血、養血的食物,如菠菜、雞肉、豬肉、羊肉、花膠、海參等。水果可選用桑椹、葡萄、紅棗、車厘子、龍眼肉等。另外,飲食清淡,注意戒口也很重要。因為脾胃是氣血化生之源,所以平日應避免吃寒涼、太甜、煎炸肥膩等損傷脾胃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