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仁濟醫院專欄助兒童處理創傷與情緒註冊社工

香港是個文明繁華的都市,沒有戰亂、逃亡、天災、饑荒、槍擊等,孩子在相對衣食飽足社會穩定的環境下一天天成長,難以想像兒童與「創傷」會拉上關係?兩者真的南轅北撤嗎?

仁濟醫院專欄助兒童處理創傷與情緒註冊社工

個案一:信誠曾多次目睹家庭暴力,父母互相毆鬥致頭破血流,他每次都會躲在飯枱下, 不敢走出來。由於嘈吵聲浪太大,鄰居多次報警,警察上門拯救。

個案二:菁菁生於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父親常對她說侮辱的話、冷嘲熱諷、打她肚皮;她更遭兄弟孤立和欺凌,父母視而不見。在夢中常大呼救命救我, 整個人也容易緊張起來。

個案三:仁立一向與父親關係密切,父親每天為他檢查功課, 每逢假日父子二人一起去踢球和玩耍。可是父親在一次意外中突然離世, 從此二人無法相見,孩子性情大變、 判若兩人。

仁濟醫院專欄助兒童處理創傷與情緒註冊社工

創傷泛指發生突如其來的變化,而令當時人造成身體及或心理傷害。導致創傷有許多原因,如:目睹家庭暴力、虐打、被孤立、疏忽照顧、親人突然離世、父母離異、嚴重意外等。若孩童受創期間沒有得到合適的治療, 後患無窮, 情感和身體反應可能儲存在潛意識或腦神經系統內伴隨成長。長大後,有機會演變為情緒病或精神病,難以專注、驚恐、抑鬱等。

杏仁核被劫持

大腦內有一個形狀像杏仁一樣的杏仁核,是負責情緒的中樞。當遇上危險情況,杏仁核會發出訊息給大腦各部份,叫身體作出反應:如反擊或逃跑 (fight-flight)、害怕的表情等。當下次遇到相同的情形,大腦就會再傳訊息叫我們有所戒備,作好反繫或逃走的準備, 以避開危險。當危險過後,腦子又會回復正常狀態,不須處於戒備狀態。可是,大腦指揮身體作出反應有時卻機件失靈,無法正常運作,因此即使處於安全狀況,身體也不由自主表現受驚,如上文菁菁的情形,在夢中常呼叫救命。

筆者曾服務一群於童年長期受創傷的成人,有些已進入老年期,非正式統計顯示他們最渴望兒時受創期間,有人能洞悉他們情緒的異常,設法協助他離開造成創傷的環境,以減低進一步的傷害。其次是不要批評或指責是他們不小心、不聽教、沒有愛護自己而招致創傷發生,尤其那些遭受侵犯的孩子,更不應責怪他們以避免造成二度傷害。至於孩童如不幸遇上創傷事件,父母或照顧者除了注意上述兩點外,也可以:

仁濟醫院專欄助兒童處理創傷與情緒註冊社工
1. 容許孩子表達感受,如驚慌、悲傷等,不論他是男或女孩,也不要期望他們勇敢、堅強或流血不流淚
2. 如果孩子仍感害怕或不安,給予安全感及同行陪伴的訊息, 以讓小孩安心
3. 鼓勵孩子重拾自控感,讓他們做決定,如想吃/穿什麼
4. 事發後如孩童持續性情大變、出現恐懼、發惡夢、閃回、行為倒退、遺尿等情況而沒改善,則建議盡快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仁濟醫院專欄助兒童處理創傷與情緒註冊社工

本文作者:羅姑娘

註冊社工、社會工作碩士、一年制情緒取導向治療課程

羅姑娘於社會服務機構工作十多年, 曾任職兒童及青少年工作, 為遭受虐待及創傷的婦女提供危機介入及個別輔導等。 服務對象包括幼稚園、中小學及其家長、婦女、精神病患者等, 透過個案輔導、小組工作、工作坊及講座等作為媒介,促使他們處理問題, 提升自我, 走出創傷暗霾, 邁向康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