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仁濟醫院學前支援服務隊 高級特殊幼兒工作員 葉曉媚老師

今個星期,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件「小朋友講粗口」的真人真事。有一次,在兒童小組活動時玩飛行棋,晞晞擲骰擲第一次「6」,他洋洋得意地拿起棋子,領先一大步。他的朋友們也替他高興,提醒他說:「擲到6要擲多一次呀!」在眾人的期待下,他擲得第二次「6」,又再把棋子移得更前。此時,謙謙說:「3次6要返大陸(帶棋子回到起點)啊!」一個善意的提醒卻惹怒晞晞,他向友伴咆哮了一聲,一邊拿起骰子,一邊喃喃唸著:「不要6、不要6、不要6!」結果,再一次6字呈現在大家眼前。

晞晞紅着臉,立即指著謙謙嚎叫「##@@xx!」說出粗言穢語指責友伴,推掉棋子大哭大叫。棋局不歡而散,我只好阻止晞晞沒禮貌的行為,請他冷靜後再作傾談。事後,我問晞晞的母親了解原因,她說:「自從暑假把他留在公公的家住了一星期,回來後就判若兩人。最近更變本加厲,在學校都被老師投訴他講粗口的情況,我嘗試過責罰他,也嘗試過勸告他,什麼方法都無法阻止,我也感到很頭痛呢!」

究竟,如何可以引導孩子從粗言穢語變到說好話?以下有五個重點可以跟各位爸媽分享一下:

 

1)認真告訴孩子「不可以」

仁濟醫院學前支援服務隊 高級特殊幼兒工作員 葉曉媚老師

當孩子忽然口出粗言,家長其實應立即收起笑臉,冷靜及認真地對孩子說:「不可以這樣說!」筆者見過有些家長因為感尷尬了,於是生氣地大聲責罵孩子,甚至要孩子掌咀;又有些家長覺得孩子年紀少不懂事,又想避免在群眾面前責備小孩,只好連忙陪笑,替孩子冠上「不懂事」的藉口就不去糾正。這兩個反應都不太合宜,因為大聲責罵可能會引來反效果,令孩子故意再用粗言來挑戰成人的權威;而家長以笑帶過則默許了孩子,令孩子對是非價值觀感到模糊,以為自己還小就可以繼續滿口粗言,將來要他改就更難了。

2)了解成因

當發現孩子有講粗言穢語的情況後,家長立時阻止了可能會令氣氛緊張,未必適合即時追問孩子原因。但這是最值得了解的重點,就以晞晞的個案為例,家長應在沒有旁人、雙方都冷靜的時候,擁抱着孩子問他:「今天我聽到你在下棋時說了些不禮貌的說話,我想知道為什麼你會這樣說?你在哪裡聽過其他人這樣說?」

或許孩子會告訴你他在電視、街上、甚至是親人口中說過,他們眼見這樣做就能解決問題,或者覺得這樣做很威風。家長必須知道孩子的想法並與他分析利弊,告訴孩子這樣做未必能解決問題,同時又會給予他人不禮貌的形象,而朋友更可能會聽完後感到受傷害,不再與他為伴等等,解釋給孩子知道這個做法是有代價的。

3)給予替代方法

仁濟醫院學前支援服務隊 高級特殊幼兒工作員 葉曉媚老師

當了解到孩子的成因後,若孩子真的覺得用粗言穢語能發洩自己的情緒,家長應著手幫孩子改掉這個壞習慣。家長可告訴孩子當感到生氣時,可以直接說出自己的情緒或想法:「我好嬲」「我不喜歡你這樣做」等具體字句。這樣說既禮貌,又更容易讓人明白。

4)給予孩子動力改過

當孩子明白自己需要改變後,或許會經歷一個知易行難的階段。此時,家長可透過故事或手偶,製造相似的情境,問問孩子故事的主人翁應該說些什麼表達自己呀?若孩子能說出「我好嬲」等字句時,爸爸媽媽需立即稱讚他,讓他們知道這些說話比粗言更有用。久而久之,孩子便能戒除講粗言的行為。

5)家長以身作則

幫孩子戒除講粗口的習慣,父母應以身作則。用身教感染孩子在生氣時,可用其他方法表達或解決問題,給予良好的示範。

「講粗口」標誌著孩子長大了卻又「未大透」。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會面對不同的困難及挑戰,爸爸媽媽應透過傾談,多了解孩子心中想法,教導他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並培養出良好的品格,讓他們能適應社會的生活。

 

 

 

本文作者:仁濟醫院學前支援服務隊

高級特殊幼兒工作員 葉曉媚老師


葉曉媚老師有多年特殊幼兒工作經驗,曾參與特殊幼兒中心、特殊幼兒宿舍、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及到校學前支援服務的工作,現時除負責統籌及帶領不同類型的幼兒綜合訓練課程外,亦提供全面性的發展評估,以及為多間幼兒中心提供諮詢及支援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