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近年小兒推拿開始流行,不少家長視之為一種治療及預防小兒疾病的方法,但其實小兒推拿並非新事,此療法早見於明代,是指運用特定手法作用於小兒身體的穴位,從而調整其臟腑、氣血、經絡功能。與成人推拿不同之處,除了部份成人穴位外,小兒更有特定穴位,穴位多數分佈在上肢、背部及頭面部,穴位範圍可以是一點,還可以是一條線或一個平面。

小兒推拿只運用雙手操作,既經濟簡單,又易於掌握,不用針不用藥,避免小兒因害怕針灸的刺激感或中藥味道而阻礙療效,亦安全可靠、無副作用,而且見效快,其特點為輕快柔和,無疼痛感,常用手法為推、摩、按、揉、掐、捏、運等,操作時小兒常感舒適。

小兒推拿治療範圍廣泛,如厭食、泄瀉、便秘、腹痛、嘔吐、感冒、咳嗽、遺尿等,於出生後至6歲防治效果最好,6-14歲亦可操作,但建議配合成人穴位效果更為理想。

小兒多見消化系統疾病如厭食、泄瀉、嘔吐等,令家長擔心不已,以下為大家介紹幾個常用小兒推拿防治穴位及操作方法,建議家長用右手操作於小兒的左手,找一個安全舒適的地方進行,避開風寒以免著涼,操作時適當使用少量爽身粉作介質,避免擦傷小兒幼嫩的皮膚,家長亦應於操作前將指甲剪短,避免弄傷小兒。

 

小兒推拿第一式:推揉板門穴

仁濟醫院莫凱楓中醫師小兒推拿

板門穴有健脾和胃,消食化滯的作用,此穴位位於小兒手掌大魚際的平面,用拇指指端定點於此穴作回環揉動可增加小兒食慾;另亦可用推法,用拇指指端外側面或指腹,由板門穴推向腕橫紋作直線單方向向前推動,能調腸止瀉,反之由腕橫紋推向板門穴則能降逆止嘔。建議每次操作100-300次。若小兒出現食積、食慾不振、噯氣、腹脹、腹瀉、嘔吐等情況,都可以推揉此穴。

 

小兒推拿第二式:摩腹

仁濟醫院莫凱楓中醫師小兒推拿

即用掌心在腹部作迴旋按摩,手法輕為補,輕輕將掌心置於腹部表面緩慢地摩,不宜用力,可健運脾胃,調節大、小腸,幫助消化和吸收,適用於因脾胃虛弱而致的腹痛、泄瀉等;手法重則為瀉,將掌心稍用力置於腹部,動作較快地摩,適用於因飲食積滯而致的腹脹腹痛、便秘等,建議每次操作3-5分鐘。此外,摩腹對全身氣血均有調節作用,故亦可用於日常小兒保健。

 

小兒推拿第三式:捏脊

仁濟醫院莫凱楓中醫師小兒推拿

於小兒背部脊柱兩側,由下而上,用雙手拇指指端外側面頂住皮膚,食指及中指前按,三指同時用力提拿皮膚,雙手交替推動向前,每日大約做3-5次,捏脊操作的穴位主要為背俞穴,為五臟六腑之氣匯聚的地方,刺激背俞穴能運行全身氣血,脾氣亦有生化氣血功能,所以捏脊亦有健脾和胃作用,為防治消化系統疾病的重要手法,可用於厭食、食滯、嘔吐及泄瀉等小兒,此外,由於捏脊有止瀉功效,所以不建議操作太頻密,否則有機會導致便秘。

雖然小兒推拿屬溫和安全療法,但若出現潰瘍性皮炎、膿腫、骨傷疾患、傳染病等情況,應盡量避免。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如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為宜。若有關於仁濟醫院中醫服務查詢,請致電 2194 9911查詢或瀏覽仁濟醫院網頁:www.yanchai.org.hk內中醫服務內容。

 

 

本文作者:莫凱楓中醫師

莫凱楓

仁濟醫院-香港浸會大學中醫教研中心(西九龍)、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註冊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