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你有沒有發現,初生BB出生後會不時向媽媽或照顧者微笑,想辦法親近並和她們交流。英國精神科醫生John Bowlby在1958年已發表「情感鏈結」的理論,指嬰兒與生俱來有依附性心理需要。

當BB滿3個月時,BB已經和媽媽建立一種獨特的關係,好像不時會向媽媽微笑,出現想親近媽媽的行為;當BB滿4個月時,心情不好時需要媽媽的安撫;到了6個月之後,即使媽媽不在身邊,BB也有能力記得媽媽的樣貌與聲音,並會渴望和媽媽有親密的接觸。心理學家楊潔瑜表示,上述的依附行為均說明了在嬰孩期間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重要性,更會影響小朋友往後的性格發展。齊來了解一下嬰兒時期常見的四種「依附關係」吧。

親子關係會影響小朋友的性格嗎?對媽媽又打又踢原來有原因!

安全型依附(Secure attachment)

當BB和媽媽在一起時,會視媽媽為一個安全的探索基地,只要有媽媽在身邊,他們便能放心玩耍或四周探索;當媽媽不在身邊,BB便會哭泣,但當媽媽再度出現時便會立刻欣喜的主動靠近媽媽。有研究顯示,出生在中產家庭的BB,約65%是屬於「安全型依附」。

她表示,屬於「安全型依附」的小朋友未來的心理健康與人際關係比其他依附型的較好,包括社交能力較強,較能和朋友建立友誼,情緒上較成熟,在學習較少出現暴力或滋擾性行為。長大後,他們的有較高的自尊心及較多能擔當領導的角色。

親子關係會影響小朋友的性格嗎?對媽媽又打又踢原來有原因!

焦慮型依附(anxious attachment)

焦慮型依附型的BB很黏人,只會在離媽媽不遠的地方玩耍,很少願意去探索;當發現媽媽不在身邊時,他們會感到非常不安和生氣,會哭很久;當媽媽出現時,卻會出現矛盾的情緒,例如很想親近媽媽,但又會抗拒接觸,甚至會出現踢打媽媽的情況,很難被安撫。研究顯示,會出現這種行為源於對媽媽的不信任,認為媽媽難以滿足他的需要。

親子關係會影響小朋友的性格嗎?對媽媽又打又踢原來有原因!

迴避依附型(avoidant attachment)

這類型的BB不喜歡親近媽媽,也沒有太多的交流,即使媽媽不在身邊他們也不太在乎;媽媽再出現時也沒有特別反應。大約有20%的BB屬於這類型。

無組織或無定向依附(disorganized disoriented attachment)

1990時研究員Main及Hesse列出第四類的依附關係,名為「無組織或無定向依附」(disorganized disoriented attachment),是依附的失敗例子,通常出現在有問題的家庭中。例如,媽媽令小孩害伯或不安,以致他們產生不穩定的人際互動,特別在陌生的壞境中會表現得雜亂,難以分類。

不易交朋友

以上三個依附型的小朋友的性格有較多的退縮,孤立,缺乏動機等的表現,也不易交朋友。不少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父母或照顧者擁有正面平穩的情緒,以及對BB有即時的回應,是建立安全依附關係的重要條件。如果媽媽的性情緊張,經常擔憂及處於高壓狀態,小朋友不僅會感染媽媽的緊張和擔憂,媽媽也難以用正面的心態去照顧小朋友,並和他們溝通。因此,楊潔瑜建議,只要每天抽時間,用正面平穩的情緒與小孩相處互動,自然可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