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懷孕是上天送給爸爸媽媽的最佳禮物,但並不是每個人也有機會親手擁抱這份禮物。有調查顯示,每10個孕婦就有2個會在妊娠期首12週出現流產, 但12至28週後小產機率雖然較少,但中醫師顏嘉韻稱她亦遇過這類病例。很多媽媽以為,只有順利生產的婦女才需要坐月,她指這種想法大錯特錯,因為小產對女性的傷害更大,更需要坐月調理。

流產需要坐月嗎?

流產緊記要坐月

中醫理論有明確定義,只要妊娠未滿12週流產為「胎墮」,在妊娠12至28週間流產則為「小產」。古語有云:「小產重於大產!」,意思是流產對身體做成更大的傷害,更需要坐月調理。而小產的原因可分為以下兩個因素。

胎兒因素

若小產發生在12週前,可能是胚胎出現問題;如果是12週後才小產,則可能是與胎兒發育異常,例如染色體、心臟結構等問題有關。

母體因素

如果女性自身有子宮相關疾病,例如子官先天發育不良、慢性疾病、免疫系統疾病等,或曾經小產等,懷孕後小產的機會都會比一般身體健康的孕婦高。

小產更傷身?!流產後緊記要坐月調理身體

中醫師顏嘉韻稱,無論準媽媽是否有上述情況,只要婦女本身「腎氣不足」,子宮內環境就會不穩定,就會因「胎元不固」而小產。明代名醫薛己的著作《女科撮要》指出:「小產重於大產,蓋大產如慄熟自脫,小產如生採,破其皮殼,斷自根蒂,豈不重於大產?」足月生產如「瓜熟蒂落」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但小產則是「果實尚未成熟,就被強行採下」,因此無論小產後媽媽有沒有任何的不適,都需要坐月調理身體,(延伸閱讀:坐月坐得好,媽媽身體就變好?)又稱「坐小月」。讓身體有足夠的時間恢復,把握時機回復健康,才能為下次懷孕做好準備。

資料來源:萬全堂CHA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