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G

 

兩星期前,在女兒的學校參加了一個家長講座,我對當日的主題十分感興趣,在整場講座中我都全神灌注聆聽講者的分享。

 

期間聽見有小朋友在叫媽媽,我向聲音來源看看,原來是一個年約2至3歲的小男孩。

 

我對那麼小的孩子發出聲響十分理解,因為他們未能控制自己的聲線和聲量,而且一個長達1個多小時的講座,對幼兒來說實在難以專注,我完全不覺得受騷擾。而我也相信是因乏人照顧,所以家長才帶同他一起出席講座。

 

不過,很快又聽見另一聲音: 「Sh..., Sh...」; 今次發出聲音的是小男孩的媽媽,她在提醒小男孩安靜。反而,我覺得這「Sh...」聲比孩子的說話聲更騷擾。

 

Quiet

 

圖片來源:Google Images

 

 

IreneMama 在女兒年幼時,看到不少育兒書籍及文章,不少都有提及減少孩子哭鬧或大叫的方法就是家庭自己先要保持安靜;家長愈勞氣愈大聲,孩子也不可能靜下來。

 

在兩個女兒的成長過程中,我做過實驗,如果女兒在靜的環境中發出聲音,只要大人把一隻手指放在嘴前,示意她們安靜,她們便能靜下來。試想想,如果大人也發出聲音,即使是Sh...或是說安靜,孩子根本意識不到要安靜,因為大人也正發出聲音呢!相反大人及周遭環境都是寂靜的,小朋友就會發覺只有她自己一把聲音,就會願意跟隨靜下來。

 

說到靜,每星期我家小姐們都在聖堂受「靜」的訓練。

 

我家兩小姐在出生滿月後就開始上聖堂參加彌撒。

 

在嬰兒期,兩個一聽到聖堂內的風琴聲就由頭睡到尾;

 

在幼兒期,就坐在跪墊上閱讀福音書和頌恩,然後在後半部時間睡覺;

 

在孩童期,就開始懂得跟著唸經和唱彌撒曲(她們在學校學的),有時繪畫福音畫,間中偶爾會說一兩句話。每次我都用同一方法 ─ 把一隻手指放在嘴前,示意她們安靜,她們就可以靜下來,現在長大了一點,即使說話就懂得用氣聲發音。

 

孩子嘈吵很多時都是模仿大人,一方面想吸引大人的注意,另一方面是想表現自己。

 

比如家長自己也在圖書館內交談,或說:「過來,看這本書!」又或是「要安靜啊!」孩子也會照樣高聲說話。大人有時也誤會是輕聲說話就等同靜,其實那只是竊竊私語吧!

 

可能家長也曾試過,當孩子大吵大鬧時,其實最有效使他靜下來的方法,就是家長自己不去理睬,他不久就會自然平靜,反而如果家長也激動,孩子的哭鬧便會持續下去。

 

靜,應該是合上嘴巴,耳朵聽到的只是環境的聲音。要教育孩子安靜很容易,家長自己先安靜便成了!